新顺1730 - 第八一三章 传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立本沿着乡社的小路,快步走着,并没有心思去看田间干活的人,因为他想早点看到家人,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是否还好。
    可即便走的如此快,终于还是在一处传出朗朗读书声的茅舍前,停下了脚步。
    几间很简单的草屋,但却很不搭地有着相对这里而言,还算罕见或者昂贵的玻璃窗,或许是为了让里面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光线更亮堂一些。
    里面孩子的读书声不断传来,赵立本也听不懂再读些什么,但却驻足听了一阵。
    “如果我家孩子还活着,说不定就在里面读书吧?”
    这样想着,又朝茅屋那多看了几眼,似乎想要从这些咿咿呀呀地读书声中,辨别出自己家孩子的声音。虽然,他自己都忘了,当初自己因为刘钰的圈地政策而跑路时候,自家的孩子到底什么声音了。
    茅屋的前面,是两个很简单的木制小门楼,虽然简陋,却在气质上有些书院的样子了。
    上面写着两幅对联,基本上,所有的字赵立本都不认得。
    前面一排,是一副有横批的。
    横批就两个字。
    【通儒】。
    上联是:
    【朝廷大政,天下所不能办,吾门人皆办之】
    下联是:
    【险重繁难,天下所不敢任,吾门人皆任之】
    而里面那座简单的门楼牌坊上,则是一副没有横批的算不上楹联的学派入世宗旨。
    【但抱书入学,便做转世人,勿为做世转人】
    【且勇往直前,以我易天下,不以天下易我】
    这上面的字,赵立本并不认得。
    其实即便他认得,如果不是专门系统学习过儒学的人,至少达到能考举人的水准,也不能明白,这两幅楹联,和他刚才在乡社村口听到的歌谣,竟能在同一处地方共同存在,是多么诡异的一件事。
    内圣、外王。
    内心成圣、功利学圣。
    明显能打出脑浆子的东西,在这里诡异和谐。
    因为,琢磨着要搞“通儒”,要办天下不能办之事、任天下不敢任之任的这群人,目标是把天下的百万生员,变为“通儒”,目标是“士”。
    而,以歌谣传道,乡间扎根传播六谕道德、愚夫愚妇亦可成圣的,目标是“民”。
    当然,更现实的妥协和无奈,是因为这24万亩土地,是这两大学派的人共同出钱搞的。
    江苏改革之后,这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庸俗”、“铜臭味”的产权问题。
    现实的产权问题摆在这,谁也不能把对方赶走。
    如果是权哲身这种受过系统儒学教育的人,来到乡社,看到这一幕幕场面,再看到这两幅楹联,既能看出来这其中的诡异。
    也能明白,颜李学派这群人,对刘钰的态度。其态度,简单地包含在“通儒”这两个字里面了。
    通儒,是一种愿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天文地理兵法农学全面发展的“士”阶层的愿景。
    通儒,同时也可以反过来读,是说天下这些和民生有关的学问,都算是儒学之共通学问。
    颜元所认为的“士”,或者叫“真儒”,是要【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的。
    而他所认为的“德”,要靠技艺,要武能威敌、艺足成事、造福生民、建功立业,方可谓之“德”。
    也就还是功利学那一套东西,得做出来事、做出来成绩。
    这也就是朱熹和陈亮之间的争端关键一环,也是让最后两人的争论无法进行下去的关键:
    【老兄视汉高帝唐太宗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于利耶?出于义耶?出于正耶?出于邪耶?若能以其能建立国家,传世久远,便谓其得天理之正,这是以成败论是非】
    陈亮其实也明白朱熹的意思。
    自来,中原都对周边碾压。可两人论战的时候,已经是靖康耻了。
    如果有朝一日,不用儒学的建立了国家、传世久远、武功极盛、甚至可能百姓也暂时坐稳了奴隶,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他是得天理之正?是否就要以成败论是非?
    甚至于,功利学发展下去,将来一群用法、道、墨、兵、霸等学问,甚至压根不用儒学的一群人,得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对儒学而言,国家和人民过好了,可是儒学道统就完了。
    所以当初朱熹才说,要防陆王心学,但主要是防功利学。
    朱子学可以在蒙元、满清大兴,可以在朝鲜、琉球、日本大兴。
    但真要是功利学这一套东西兴起,儒学或许还在,但地位肯定是要下降的,因为立功、为民、取利、打仗这些东西,别的学派似更擅长。
    如今是大顺,那“顺祖”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于利耶?出于义耶?出于正耶?出于邪耶?
    以成败论是非,在“成”的情况下,自然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没有后遗症。
    不像朱、陈论战的时候,成,很渺茫;败,倒在眼前。那时候,是万万不能以成败论是非的。
    现在嘛,是万万可以以成败论是非的。
    一片石,或者说荆襄反击的成败,决定了功利学能否复兴。
    大顺李家腆着脸非往李唐身上靠的宣传,决定了道统说会采取哪一种。
    这也最终导致戴震在那册以食辩喻时变里,隐晦提到的“人之需”,决定了谁才是正学。既然帝王可需,百姓难道就无需吗?
    这已经撬开了解构儒学神圣性的缺口。
    但在此之前,颜李学派的“通儒”理念,实际上也是在大顺的影射显学“管仲”的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站好了自己的位置。
    这是颜李学派对“圣人”这个概念的定义,即,通儒即圣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圣人。
    圣人是可以追的。如同大顺认为三代是可以追的,只要“考试”合格。
    正所谓【学者,学作圣人者也。人须知,圣人是我也做得。不能做圣,不敢做圣,是无志也!】
    这个,问题倒不是太大。
    主要还是一个现实问题。
    圣人是“通儒”。
    可凡人、普通人,做不到“通儒”怎么办呢?
    一派认为,要修德。
    一派认为,愚夫愚妇悟了就成圣,圣道就在日用之中。
    颜李学派则认为,通儒是最高水平,而通儒之下,按照水平不同分为甲乙丙丁等级的儒生。
    关键还是在“艺”,不是说不重视德,而是“德”需要在功中体现,而艺是功的基础。
    如果你可以,那你做通儒。
    如果你通不了,可以从几十门专业里选一门。
    如果你连独立精通一门都做不到,没事,好比红白事。你觉得同时会红白事学不懂,没关系,你学白事儿、张三学红事,这总是能学会的吧?
    同理,铸铁,你不能一个人铸铁。没事,你学翻砂、张三学做模、李四学退火、王五学鼓风……
    只要你学的东西,能够利济苍生,你就算是儒了。
    那么,“管仲”,便不再是仁不仁的问题啦。
    而是管仲虽然不是“通儒”,但可以算作甲等儒;王安石用申商之术,肯定也不是“通儒”,但也可以算作甲等儒。
    兴国公虽然不懂经典,距离通儒远了去了,而且德行有问题,但“乙等儒”是没问题的。
    而这,也就出大问题了。
    其实早在大顺开国之初,颜李学派的想法,就已经被很多人攻讦了。
    这是儒学自身哲学逻辑的问题,颜李学派这一套东西,按照儒学的逻辑,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
    而且,有一个专有名词。
    叫“格物是为了格物”。
    但按照儒学正统的哲学理念,格物的目的,格物致知。
    是需要和儒家经典相印证的。否则,你这根本就不是儒学,也实在格物致知,而是格物为了格物。
    好比数学,如果研究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数学,那么数学就不再是六艺里的“数”,这就是格物是为了格物。
    而颜元自己,也说,学习躬行经济,儒本业也。舍躬行经济之本业,而张口经书、闭口经书,宋明之儒也,非唐虞三代之儒也。
    经书稍微读读就行,关键是在实践中,领会儒学的真正含义。
    所以,颜李学派,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病根。
    要么,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自己不是儒学,不用儒学的体系。那么,承认自己不是儒学,那么也就没有“格物是为格物”的困境了。
    要么,非要说自己是“真儒”,别人都是假儒,也就别怪人家说你们学派是“格物是为了格物,压根不是为了致知”。
    实际上,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颜李学派的哲学,确实是有问题的。
    实践,重艺,怎么能格出来道?这些知,又怎么从经典中印证?
    这也是为什么顾炎武开创的考据学兴起的原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圣经”上。
    说到底,问题还是,儒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是像颜元说的,是为了“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是为了躬行经济的吗?
    显然不是,这是明显的异端想法,怎么配称儒学?
    既然不是,那么你格物不去映照经典,那不就是格物是为了格物吗?
    就如同此时如何评价刘钰,和颜元同时代的大儒,张伯行,就预言过。
    说你颜习斋的学问,是霸学,是杀人之学。
    按你说的,假如一个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而日取六艺学问,农兵工商,算数天文,自早迄暮。世人攻讦,他却不休,曰:吾格物也,此大学入门之道。
    有是理乎?
    这不是扯淡吗?你学算数天文、农兵工商、六艺学问,算个屁的儒生啊,你连大学之道的门都摸错了,怎么能算儒生呢?
    格物致知的结论,必须从儒家经典中衍出,又必须印证与儒家经典的考证,否则便毫无根据。
    就你们这学派,继续搞下去,肯定要走向异端,是“祸乱天下之学”。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