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 第四六五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
在发新股还是发债券这一点上,十七人董事会的决策,实际上是符合“先上车”的股东的群体利益的。
谁要是当初先上了车,是那800万两白银原始股的一部分,谁也不想增发新股。
于是现在问题就出来了。
大顺下南洋了。
800万两的原始股,直接兑付,真不是兑付不起。
但是,12倍的债券呢?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东西。
这才是牵着王八吊着鳖的存在。
杠杆太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刘钰说,就算是荷兰人提前知道大顺要下南洋的消息,也无计可施的原因。
非要发债券,不增新股,怎么能在南洋扩军备战?
反过来,要扩军备战,大顺虎视眈眈,就算发新股,有没有人愿意买?
明知道这钱可能打水漂,谁会为公司接盘?
有这钱,买法国国债、买英国国债、买俄国国债不香吗?
东印度公司要是一开始就发新股,增加资本,降低股息,损害原本股东的利益、为公司长远利益着想,也不至于在东南亚搞出诸多竭泽而渔、毫无远见的手段。
可反过来,这么搞,明显违背了资本的逐利性,需要的不是一个对全体股民负责的董事会。
而是一个绝对集权的、说一不二的、无限权力的无限责任制的董事长,或者叫东印度公司国王。
这又和金融规则相悖。
而先行一步的金融规矩,又是荷兰之前领先世界、当过超级大国的基石。
所以东印度公司面对南洋问题,根本无能为力。这是体制原因。
这些为了保护原始投资者利益而发行的东印度公司债券,才是让整个荷兰金融动荡的原因。
真要是只是区区那800万两白银的股本资产,荷兰最多疼一下。
可是12倍的债券,就让整个荷兰的金融市场,彻底崩了。
按照历史进程,走到这一步,标准流程是:政府出面,解散东印度公司,接管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和所有资产,也承担东印度公司的所有债券、债务。
可是,现在的荷兰政府,哪有这个能力?
民众已经爆发了诸多的不满暴动,这时候再宣布东印度公司收归国有,全体荷兰民众为东印度公司的债务买单、擦屁股?
别说现在还是松散的七省邦联的荷兰,就算是封建集权到顶点的大顺,压在头上12倍的债券,大顺皇帝都不敢接、户政府尚书能当天就吓得病了告退回家养老。
大顺也还不起这几千万两的债务,就算是分几年还清,那也还不起。直观来看,够来一次废漕改海和黄淮地区的简单治理;够打三四次准噶尔。
所以现在荷兰的局面非常的诡异。
和当年刘钰在荷兰煽动、而威廉四世一点不主动的局面,极为相似。
一方面,议会派一直希望赶走奥兰治派,让奥兰治派下台,彻底滚蛋。
另一方面,这时候民众已经极度不满,对奥兰治家族彻底失望,但是议会派这时候也销声匿迹了,根本不站出来。
谁这时候站出来,谁就得承担一切:赶走法国人、偿还东印度公司的债券、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稳定粮价、打击投机商、取消包税制。
干不好,就完蛋。
在这个威廉四世准备跑路、根本不想再当什么劳什子执政官的时候。
之前一直想要推翻奥兰治派的议会派们,此时却巴不得威廉四世这执政官一直当到死。
谁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力挽狂澜,谁也没本事力挽狂澜。
当然威廉四世也不傻,东印度公司也向海牙申请过,破产,由政府接盘,全面接管东印度公司。
但是,海牙政府根本不接这个盘。
这种情况下,把东印度公司逼到绝境、把荷兰的金融市场彻底搞崩的大顺的使节团,反倒成为了荷兰大商人阶层的座上宾。
反正是有限责任制公司,破产清算,赔光拉倒,总不能让大股东和董事会,掏自己的腰包,来还公司的债务吧?
公司破产了、或者荷兰亡国了,日子还得过啊。资本还得逐利啊、还得找投资方向啊。
现在全世界都不消停,英法这几个大国,谁赢谁输还看不准,这时候买外国国债,万一将来不还呢?
别的投资方向都差的一批,没有什么特别爆的利润增长点。
买荷兰自己的国债,荷兰都这样了,眼看完犊子了,买自己国家的国债,那不是傻吗?
但是,这几年忽然闯入欧洲世界的大顺,让荷兰的许多金融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大顺在欧洲金融资本的眼中,伴随着下南洋的举动,就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越发明亮、越发喜人。
大顺又没有香料癖,大皇帝估计也不是为了收一大堆的香料堆在屋子里看着爽,肯定要往外卖。
若是能够拿下香料的欧洲销售权,这不就是一个巨大利好的投资方向?
当然利润肯定是没法和原来的东印度公司相比,但肯定也比买国债要强。
于是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专门请了精通中国文化的公司职员,按照和大顺官员打交道的方式,写了拜帖请柬,希望大顺外交使团的团长齐国公赏光。
等齐国公一来,这些商人们看到跟在齐国公后面的康不怠,一个个心里都燃起了不少的希望。
当年刘钰去俄国搞政变的时候,康不怠留在了阿姆斯特丹,没少和这些人打交道。
按照东印度公司的判断,刘钰算是大顺的幕后外相。
此人既是刘钰的亲信,可见大顺这一次使节团的权力很大,完全可以谈出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齐国公这一次赴宴,也没有摆出仪仗,因为宴请他的又不是荷兰官方,只是荷兰的议会派和商人阶层,他也只是以私人身份前来赴宴。
本身齐国公的使命之一,就是鼓动议会派赶走威廉四世,以新政府与法国达成和解,撕毁英荷共同防御条约。
这些人都是将来要合作的人。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能太早露出大顺的底线,反倒叫人掌握了先机。
一番寒暄之后,荷兰这边主动提出了问题。
询问一下大顺对中荷战争的看法如何?
大顺准备怎么解决中荷战争?
大顺对于欧洲的战局,是否有参与的可能?
大顺是否会资助法国,甚至在印度与英国开战?
大顺夺取东南亚之后,东南亚的香料怎么采取怎样的销售模式?
按照大顺那边的规矩,吃饭的时候,直接问这么直白的问题,其实挺不礼貌的。
不过齐国公今日来,就是来吓唬吓唬这些荷兰商人阶层的,他也不以为意。
待翻译将这些问题一一翻译出来后,齐国公笑呵呵地道:“老夫此番来,是为趁火打劫而来。”
好在通译的文化水平不低,搜肠刮肚地把趁火打劫,用荷兰人都能明白的典故翻译了出来,只道:“从前有个渔夫在河里张网捕鱼,他把鱼网横栏在河道里,然后拿了一条缚着石块的绳子,不停的拍击河水,使泥沙泛起,河水浑浊,鱼儿在慌乱中纷纷自投罗网,渔夫用这个方法捕得了好多鱼。但住在附近的人指责渔夫说:我们饮水全靠这条河,你把水搞得这么浑,叫我们到哪里去找清水饮用呢?渔夫回答说:可是,我若不把水搞浑,那就非饿死不可了。”
“天朝就是那个把水搅浑的渔夫,现在欧洲的水已经被搅浑了,天朝是希望捕鱼的。”
虽然距离趁火打劫的原意还差了不少,可这些荷兰人也听明白了,心道都说中国人儒雅谦和而又含蓄内敛,怎么一旦涉及到利益,就如此直白?
这个伊索寓言的典故,用在这里,确实还是挺合适的。
几年前大顺就在折腾自由贸易和勘合贸易,搞得荷兰民众激愤;如今早在四月份,就早早宣告了对东南亚的征服行动。
这确实就是把荷兰的水搅浑了,使得荷兰的商人阶层没得清水喝,大顺却借机捉鱼。
齐国公等着翻译将他的话翻译完,又道:“既要趁火打劫,那就不妨说明白些。”
“如今你们公司负债累累,正需要赔付。可现在,荷兰政府又不接管公司、天朝拿下了南洋也没人觉得东印度公司还有价值。钱,你们肯定是还不上了;你们的产业,想要卖,寻常人也不会买。”
“不过,天朝倒是对一些东西颇有兴趣。”
“譬如你们公司的商船。现在贸易停滞,各国都在打仗,海上许多私掠船。这商船,日后或许值钱,但现在肯定是不值钱。天朝准备买一批你们的商船。”
“此外,锡兰以东,包括印度的一些据点,那都是天朝的战利品,这是不用花钱买的。但是,开普那地方,颇有些远,天朝若出兵,还有些麻烦。朝中有人建议,直接拿点钱,把好望角买下来。”
“你看,这就叫趁火打劫。现在债主们急着催债、股东们希望公司资产尽快出售以兑付他们的股金;债主们虽说也可以接受资产抵债,但是,像开普殖民地之类的地方,他们也未必愿意买。至于商船,现在要卖,就你们海上到处劫船的架势,估么着也没人买。”
“正好低价。天朝如今正有钱。这些资产对你们来说,已不值钱;但对天朝而言,还是有投资价值的,正好一并买下。”
“趁火打劫,亦算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帮你们公司凑钱还账。你们觉得如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