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股海 -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龙腾股海 作者:渤海君子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龙腾股海 作者:渤海君子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商丘古城南门拱阳门城楼上,张山俯瞰着城内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以及棋盘似的古老街道,有所感怀,不由吟诵起唐朝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的诗句。
“好诗”张山尚未吟完,王凯带头鼓起掌来。他也不等张山解释,热情地讲解道:“是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我们商丘古城再贴切不过了。不光人事有代谢,城事也有代谢啊。现在的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北宋应府南京城、明代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而且,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就在这里建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更替史。在时间的长河里,古城俨然已成为一种物语,一种永存。那些大大的名典胜迹,犹如一条条幸存的光阴密码,引导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如何追寻并破解已往岁月里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真颜与足迹。而且,这座古城作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载体,也将永远启迪子孙后代,热爱黄河母亲,热爱祖国,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文明。”
“课余导游”王凯显然备好了课,侃侃而谈中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吴玫虽然有初级导游员资格证书,但工作经验并不丰富,见王凯的导游词很有一套,欲借机学习,便:“王凯,你不是风景园林学院的学生吗给我们介绍一下古城的规划和建筑格局。”
王凯胸有成竹地朝吴玫笑了笑,道:“好,我尽量满足美女的要求。大家现在看到的商丘古城建于明代正德六年,也就是1511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虽然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由于年代久远,兵祸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法地、顺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人协调、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古城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鸟瞰商丘古城,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圆钱,寓圆地方,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还隐喻商丘是华夏之邦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古城内的四合院鳞次栉比,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块,格局如同棋盘。在古代的八卦学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总而言之,整个商丘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其格局堪称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看来美女生具有激发男人荷尔蒙的功能,王凯滔滔不绝地边带路边讲解,暗自惊讶于自己的超水平发挥。
古城南门外东侧,碧波荡漾的南湖畔,是著名的河南商丘应书院。
大家沿着湖畔用各色鹅卵石铺就的人行道,步行来到闻名遐迩的应书院大门外。与吴玫并排而行的王凯兴致一直非常高昂,此时,他手指书院,骄傲地讲解道:“俺们商丘的应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中国四大书院。应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朝廷开科取士,应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顺时,于1006年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也就是我们商丘改为应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听到范仲淹在应书院任教过,刘伟有点卖弄地问:“是那个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吗”
王凯乖巧地夸赞道:“正是。大哥好学问,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都能信手拈来。”
吴玫正想什么,张山冲她微笑着摇摇头,顺着王凯的话头:“范仲淹在应书院一定有不少故事,你能讲讲吗”
王凯为当好课余导游,专门研究过范仲淹在商丘的这段历史,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他流利地道:“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1011年,时年二十三岁,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来到应府书院,如鱼得水,十分珍惜这堂般的知识殿堂,不分昼夜,刻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即使别人叫苦连,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他有一次写给书院同窗晏殊一首诗: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公元1014年,也就是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商丘即当年的南京,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仍然一个人闭门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并成为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
众人边听王凯讲解,边慢慢游览到了应书院内的范仲淹展厅,只见墙上正中张贴着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的范文正公画像,他微笑地看着前来瞻仰的游人,口中似乎仍在喃喃吟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位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吟诵之声穿越千年而来,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居庙堂之高的公务员们,你们能够听见并且牢记范文正公“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教诲吗
最后一站是燧皇陵。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高约 10 米的古冢,这便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光明、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火祖燧人氏之墓。因燧人氏是传中的“三皇”之一,这座陵墓又称燧皇陵。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墓前有一通高大石碑,“燧人氏陵”四个大字镌刻其上。
众人瞻仰着燧人氏大理石雕像,王凯开始讲解:“我们商丘远古的时候叫燧明国,燧人氏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生卒年不详,但史载其姓风,简称燧人,尊称燧皇,是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几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他成功取得火种后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奉为火祖。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燧皇陵也因此成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种的采集地。”
“燧人氏是怎么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呢”张春桃问道。作为一个负责家庭烹饪的女性,她自然关心古人生火做饭的问题。
王凯继续讲道:“关于这件事,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有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惯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易生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用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即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关于燧人氏取火的事,商丘还有另一种法。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解放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王凯讲完,张山补充道:“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发明者燧人氏是名符其实的火祖,尊称其燧皇也当之无愧。有了火,人类开始熟食生活,从而引起了生理上的极大变革,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火的应用,使人类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人类肉体的有机结构随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得到发挥。除了钻木取火和继之而发明的燧石取火外,燧人氏还发明了搓绳技术,创造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治,兴交易之道。可以,燧人氏是中华文明的始创者,数万年来,他的发明创造一直福荫着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
听了张山的讲述,大家对燧人氏有了更深的认识。人们仰望着他端坐在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手捧火种的雕像,从他那欣喜的目光,紧闭的双唇,执着的神情中,仿佛能够看见这位中华文明的始祖那对人类充满挚爱的灵魂之光。
游览完古城商丘的代表景点,来自湖北的团队就要离开了,王凯竟有点依依不舍起来。他留下了大家的联系方式,然手道别,连称一路平安。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