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942章 内外兼施逼朝王(下)
“诸卿认为孤是否应该答应卫国的要求?”魏象枢退下后,朝王李棩望向众臣,忿怒地问。
“卫军夺我义州,若畏其势而降,岂不是又一场丁丑下城之辱?此事决不可答应!”左赞成宋时烈第一个反对。作为朝鲜大儒,此人一向鄙视并仇恨胡人,卫国是卫拉特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在他的眼中乃是蛮夷。头可断,血可流,向蛮夷低头绝不可为!
“左赞成说的甚是,臣听说卫军不过数千,我朝鲜自孝宗大王时起便一直在整军备战,全国兵马不下十万。臣不才,愿领军夺回义州”,右议政元斗杓慨然请命。他一向亲近清朝,与宋时烈水火不容,不料此时竟然达成一致。
“殿下,老臣以为可将卫军袭占义州之事派人乘海船报于清廷,如此将来形势若有变化,也能有所交待”,领议政郑太和慢悠悠地说。李棩听明白了这位老臣的意思,清卫两国的实力均远超朝鲜,在两国大战结果不明朗前,朝鲜不应该过早地投向任何一方,将此事报于清廷,将来朝鲜若真的迫于形势降卫,清廷也不会怪罪,若有朝一日清军打回辽东,再降回去便是。总之,保持中立方是小国立国之道。缓缓点头,“领议政此言老成持重,便如此办理”。
“殿下,听闻那卫主乾元睚眦必报、十分凶残。臣以为夺回义州之战,必须打却又不能真打。请集中全国之军交由右议政指挥,行至义州三十里外扎营便可,不可真的挥师攻城,以免激怒卫主、引发大战”,兵曹判书洪命夏建议。此人是李棩新近拔擢、用来平衡朝局的官员,颇有才华。
“善!”李棩点头应允,忽然语气森严地喝道:“传孤之命,将卫使一行软禁于馆驿,客人无礼,主人亦只能无礼矣!”
——
形势急转直下,望着馆驿外围得密密麻麻的朝鲜军士,大卫钦差、左佥都御史魏象枢再无先前的淡定,无奈地饮了口茶叹气,“本以为朝鲜与伪清有仇,必然想雪丁丑下城之耻。先动之以情,再施以军威,他们必然会答应和咱们一起联兵伐清。不料朝鲜新王并无复仇之心,只想在清卫中间保持中立。奈何~奈何?”
“您不必担忧,临来前,哈达万户长预料到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已经让下官有所布置”,一名身穿黑衣、随员打扮的中年人笑呵呵地宽慰着钦差。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些时日奉命盗取清福陵和昭陵宝物的乌衣卫辽东二级千户长伊日毕斯。他奉命盗宝,结果只搞到七万余两银子的财物,灰头土脸之下收到乌衣卫万户长哈达的密令。哈达命其随钦差魏象枢一同出使朝鲜,极力促成朝鲜归卫。急于“戴罪立功”的他立即加派人手潜入朝鲜,配合乌衣卫朝鲜百户长胡克己行事,几番布置,已有眉目。
“哦,看来千户长成竹在胸喽?”魏象枢似信非信地望着面前的这只金钱豹,他早听说过乌衣卫的手段,却从未见识过。
“您未与朝鲜君臣打过交通,不知道他们是出了名的雷声大、风雨小。若是指望这些老爷兴兵助大卫伐清,多半是指望不上的。反倒是朝鲜底层百姓中,有血性的不少。依下官之见,可煽动兵变逼迫朝王就范”,伊日毕斯不慌不忙地说,显得信心百倍。
“煽动兵变?这么说乌衣卫在朝鲜早有布置?”魏象枢听后一惊。
“钦使放心,下官已有安排。您静观其变就好”,伊日毕斯微笑着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
——
汉城附近的邙山是朝鲜受唐朝的影响、为表达对洛阳的崇敬和怀念而命名。大山深处,一名牙兵打扮、年约四十余的中年男人放声痛哭,“国仇之不得以报也!家乡之不得以归也!先王之恩不能忘也!而偷生异域,无以为心。悲夫~悲夫!”那人越哭越是伤心,身体颤动,若风中残烛。
莫看他身着朝鲜牙兵服装,却是汉人,乃是大明朝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王忠推之子、姓王名以文,原名王凤冈,“以文”二字乃是朝鲜孝宗大王所赐。少有勇力的王以文十余岁便跑到椵岛、跟随毛文龙大帅抗清。当时身处椵岛的辽人处境非常艰难,却以一腔血勇,誓死不降。丙子胡乱后,朝鲜降清,仁祖派朝鲜水军助清军攻打椵岛,虽然岛上的辽人拼死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数万军民被杀,王以文成为清军俘虏,被押往沈阳(“我五代祖庠生公,崇祯丙子间,因流贼之乱,奔窜海岛,又遇虏贼,举家见执。公时年十八,凶徒爱其年少奇壮,甘言慰之,从不屈,贼义之,以夫人黄氏俱繋送沈阳”)。在沈阳,王以文遇到了充做人质的朝鲜凤林大君(后来的孝宗)李淏。李淏赞赏王以文等人不屈于清军的气节,返回朝鲜时邀请王以文、杨福吉、冯三仕、王美承、裴三生、王文祥、郑先甲、黄功八人及家眷同行。这八人的后代遂成朝鲜明朝遗民的核心,被称为“随龙八姓”。
孝宗大王一心北伐清虏、雪丁丑下城之耻,求良将若渴。这些随其回朝的明朝遗民都是毛文龙旧部,有着与清军作战的经验,在其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将这八人及亲属安置于汉城于义洞府邸旁朝阳楼附近,形成由十余户人家组成的“明人村”(“时皇朝人被俘者,十数姓同居,谓之明人村”),并将这些汉人编入军队核心之一的训练都监,经常传唤他们、共谋报仇大计。孝宗尤其欣赏王以文,将其名字“凤冈”改赐为“以文”,并劝其出仕。但王以文依然期望能回到明朝,不愿当朝鲜的官,以“国仇未报之前,敢为贵介乎”拒绝(“孝庙命筑诸公室于朝阳楼南墙外,厚赐衣食以居之,将与义师而有录用之意。每令诸公入侍,上曰:'自在沈也,既共患难,岂不欲与国同休戚乎?公对曰:'国仇未报之前,敢为贵介乎?辞不受”)。心胸宽广的孝宗不但不生气,反对王以文等人愈发敬重,命他们组织在朝鲜的明朝遗民,积极练兵备战,并对他们的生活加以关照。不料,壮志尚未酬,孝宗竟已仙去。他的逝世导致北伐中断,王以文等明朝遗民陷入孤立而只能自谋生路。孝宗死后,王以文绝食,每到明朝崇祯皇帝和孝宗的忌日,就独自前往深山痛哭,此后更是置家中生计于不顾,像屈原般在彷徨中度日。
“先生日夜悲嚎,能挽回大明国运、保全中华衣冠乎?亦或能完成孝宗大王遗愿、北伐清虏乎?”正哭得厉害,身后忽然出现一人,语带讥诮。
“鼠辈焉敢欺吾?”王以文大怒,抽出袖中短刀,回望来人。仔细一瞅,楞住了,来的却是老熟人、另一位明朝遗民李应仁。李应仁是明朝名将李如松之孙,在清兵入关后,义不剃发,与从弟李成龙(李如松弟李如梅之孙)一同脱身东去朝鲜。他们与随龙八姓一样,来到朝鲜后仍自称是明朝之臣,拒绝朝鲜授予的官职并坚持使用汉语。二李的好友、宋朝大学士胡安国第十五代孙胡克己亦来朝鲜定居,将保全中华衣冠视为自己的终身职责,带着全族坚持在带有“明”字的地方或与故国临近的咸镜道一带聚居生活。不过,与其他明朝遗民不同,李氏在朝鲜拥有大量的亲戚。当年李如松东征时与朝鲜女子所生子女均留在朝鲜,朝鲜对在壬辰倭乱中救援过自己的东征将士后裔、尤其是李如松的后裔格外照顾。按传统,庶孽只能担任一般的中下层官吏、不能参加科举。李如松的朝鲜妾室所生子女应属庶孽,但朝鲜对待李如松后裔并未采用庶孽一说,李氏族人有不少在朝鲜为官。所以李应仁、李成龙逃到朝鲜后,得到亲戚们的大力资助,日子比其他明朝遗民好过很多。其他的明朝遗民在孝宗时大多被编为隶属于五军营之一训练都监的牙兵。因为这些明人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是朝鲜人,所以在朝军中受到歧视,经常在军事训练时扮演倭兵,好在孝宗待他们还不错,从宫中用度中挤出体恤银钱充作军饷,日子倒也过得。可显宗继位后,待这些明朝遗民的态度便差了许多,解散了汉人牙兵,大量遗民陷入生活无着的窘境,很多人不得不逃到下三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捕鱼为生。
“怎么?兄长是来看吾笑话的吗?”王以文冷哼,心中却暗藏惊雷,直觉告诉他,李应仁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他,看来有大事要发生!
“呵呵,贤弟,别在这里哭孝宗大王了。汝若真的想告慰孝宗大王在天之灵,便随吾一同去商议联卫伐清之事”,李应仁大笑。
“联卫伐清?”王以文尚未明白过来,便被李应仁拉着来到邙山附近的一座山洞中。山洞内,胡克己、李成龙二人已等候多时。
见李应仁拉着王以文过来,胡克己眼睛一亮,先施了一礼,笑呵呵地说道:“请恕吾等冒昧,今日请王贤弟前来是有一件天大事要商议”。胡克己的祖上是宋朝的大学士,本人却以经商为生,交际广的他总能弄到朝鲜紧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甚至能转卖到日本,所获巨大。因为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明朝遗民,在遗民中极有威望。
王以文眨了眨眼睛,缓缓开口,“来前李兄跟吾说了一嘴,说是诸位欲促使朝王联卫伐清。在下有三点疑惑:其一、卫国乃是蒙古人所建,亦属胡人,联卫伐清于我汉人有何益处?其二、吾等不过是亡国之人,如何能联络得上卫国?其三、如何促使朝王答应?”
“贤弟有所不知,那卫国的莲大可汗是个开明的君主,卫国境内各族平等,不用剃发易服,在卫军占领区,吾汉人已经全部恢复了汉家衣冠,助卫伐清非是为了卫国,实是为复华夏耳!且清军若败,南方的我朝义军便可趁时而动,恢复大明亦未可知”,李成龙兴奋地解释,见他听得认真,又加了一句,“至于联络卫国和促使朝王答应二事嘛,胡兄说他有办法”。
胡克己闻言呵呵一笑,“实不相瞒,吾已做了卫国的官,如今是乌衣卫朝鲜百户长,卫国联朝抗清的使臣如今正在汉城,联络卫国一事,诸公不必担忧”。
“什么!胡兄,汝是大明的臣子,怎可做卫国的官员?”三人大惊。胡克己却朝三人拱了拱手,“人各有志,吾之志向与三位不同。三位以恢复大明为己任,吾却以保全中华衣冠为终身之责。既然卫国朝廷允许汉人着汉服,做卫国的官儿也未尝不可”。
王以文叹了口气,“难怪战争频繁,胡兄却有能力弄到紧俏的物品,原来是乌衣卫的手笔”。
“吾虽做了卫国的官,心中却并未忘记大明,这些年带着全族在与故国临近的咸镜道一带生活,便是证明。只是大明已经亡了,汉人的根却不能断。卫主仁慈,既不剃发易服,也不跑马圈地,更没有什么追捕逃人,吾做卫国之官、助卫抗清,非是为自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住华夏的传承,此中心意,不知三位知否?”,胡克己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不禁泪下。三人见状,深深叹息,不再责怪于他。
“胡兄所言,不无道理。若能促使朝鲜助卫伐清,纵使恢复不了大明,亦能恢复华夏衣冠。吾兄弟愿助胡兄一臂之力”,李应仁、李成龙慨然应允。
“吾亦愿相助”,王以文亦点头答应,又问道:“只是吾等无权无势,如何能促使朝王同意联卫抗清?”
“聚兵请愿!”胡克己冷笑。
“聚兵请愿?”三人惊呼。
“不错,如今汉城的军队主力已经被抽调至义州附近对抗占据义州的卫军,汉城兵力薄弱。在朝鲜的汉人牙兵足有两千之众,若集中起来于汉城王宫前请愿,请朝王同意联卫伐清,相信朝王不敢不从”,胡克己淡淡地说。此言一出,山洞中立即静得可怕。
“妙计!”李应仁忽然将手一拍,笑道:“胡兄此诚妙计。其实丙子胡乱后,朝鲜百姓恨满清入骨,吾以为还可以发动朝鲜百姓一同请愿。吾李氏在朝鲜族人甚多,发动朝民之事便交给吾吧”。
“好啊!有李兄相助,此事必成!”胡克己哈哈大笑。
众人又商议了一番细节。王以文前往联络杨福吉、冯三仕、裴三生、王文祥、郑先甲、黄功、柳溪山等随龙八姓首领;李应仁、李成龙则去煽动仇恨满清的朝鲜人;胡克己则与伊日毕斯派来助他成事的另一位乌衣卫百户长扎那抓紧搜集朝军调动的情报。
——
议政元斗杓率五军营(训练都监、御营厅、禁卫营、摠戎厅、守御厅)、内三厅(内禁卫、兼司仆、羽林卫)、训练院、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的四万精锐去义州后,汉城内只剩下少许禁卫和扈卫厅、捕盗厅、世子翊卫司的军士驻守,总兵力不到万人。
谈判陷入僵局,夜深了,朝王李棩心情烦闷,搂着王后金氏迟迟睡不着。忽然,王宫外喧哗声大作,内禁卫大将金锡胄慌张来报,“殿下,不好了,训练都监的牙兵和乱民包围了王宫,声称请求您答应卫使的条件,联卫伐清、雪丁丑下城之耻。牙兵还冲入议政府,抓了领议政和左议政”。
“什么!”李棩头脑发懵,半晌才反应过来,问道:“训练都监的牙兵不是由右议政带往义州了吗?哪来的牙兵?”
“就是那些被您解散的明人牙兵”,金锡胄急忙解释。
“金卿,汝手下的禁卫营能挡得住乱军吗?”
“殿下,乱军的数量约有两千余,加上支持北伐的明朝遗民和朝鲜百姓,人数已经超过两万,而且还有被乱军蛊惑的百姓陆续加入,禁卫营只有两千兵马,未必挡得住。若形势危急,请您更换衣物,随臣杀出去”,金锡胄神态焦急。
正当朝王李棩准备换衣服逃跑之时,忽报被乱军俘虏的领议政郑太和又被乱军放了回来。
“那些乱党未伤郑卿性命,真是不幸中之万幸!”李棩连呼幸运。
“老臣何德何能,蒙殿下如此挂念!”郑太和感动得老泪纵横,跪地痛哭,“乱军放老臣回来,是想让老臣劝说殿下同意联卫伐清一事。事态紧急,殿下不妨先应允下来,稳住局势,否则乱军一旦失控,便危险矣!”
“唉!也只能如此了!”听了郑太和的话,李棩终于下定决心,谓金锡胄曰:“汝护送领议政出宫告诉乱军,就说孤已同意联卫伐清、雪丁丑下城之耻,再派人请卫使入宫,订立盟约”。(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