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150章 电视台来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0章 电视台来访
    突如其来的升职,让余小川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2002年进入苜禾,近3年的时间里,从最开始面对外商时的卑微,到如今外商渴望从他手里拿到订单。
    尤其是日韩,前几年国内出口的苜蓿产品不达标,让其彻底的倒向了美洲和澳洲。
    能把市场抢回一丝。
    所经历的辛酸只有他清楚。
    他也是农校毕业的,当时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进体制内。
    只有他,贪慕企业的高工资,没想到,所经历的几家公司,不是倒闭破产,就是老板跑路。
    工资倒是越涨越高,
    但他也曾一度感到迷茫。
    华夏农业路在何方?
    机缘巧合下,他被猎头挖到了苜禾农牧。
    哪想到,只是三年。
    昔日盐碱戈壁,如今变身万亩草海。
    从种植,到销售,从经理到副总,从零到一,从国内到国外,余小川的心态在转变。
    而对于郭阳来说,苜禾农牧销售副总的位置一直是空缺的。
    余小川作出的工作成绩值得这一个位置。
    郭阳说道:“苜禾今后也要注意发掘国内的苜蓿市场。”
    余小川不解,疑惑道:“现在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苜蓿进口国不断增加,进口国的需求也在增加。
    土地资源的约束性,决定了能提供苜蓿出口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并且随着对生物质能源的强劲需求,这些国家能出口的苜蓿也是越来越少。
    如今,我们好不容易将失去的东亚市场拉回了一点,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
    郭阳对余小川越来越惊讶,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他是真下了功夫去研究国际市场的。
    “国际市场依然会是嘉禾苜蓿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市场。”
    “但农业关乎国计民生问题,国内养殖业发展迅速,对饲草的需求也在迅速扩大。
    赚大钱从来就不是农业的第一目的,嘉禾要想走得更长远,就要始终有这种觉悟。”
    余小川了然,“农业部不是每年也要利用苜禾1号改良土地吗?产出的牧草也不少吧。”
    “你都知道那是改良土地,那能有多少产量?而且改良好也是以种粮食为主。”
    余小川还是有点放不下。
    郭阳笑了笑,“别纠结了,想想怎么搞好国内的市场吧。”
    “其实我已经有思路了。”
    “说说看。”
    余小川说:“我发现国内的苜蓿进口商既看不上国内的苜蓿干草,但进口时又喜欢买最次的三级干草。”
    “而且,只有高产奶牛才饲喂苜蓿,其它奶牛只能吃粗饲料,养殖户缺乏对苜蓿的基本认知。”
    “所以,我认为开发国内市场,最主要的是培养客户,帮其分析饲用苜蓿等级和牧场收益的关系。”
    “最好能现身说法,比如苜禾农牧的奶牛,年产奶量就远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
    “行,那就去做吧!”
    培养客户的认知,虽然很缓慢,但郭阳知道余小川说到了点子上。
    沉吟了下,
    “再交给你个任务,暗地里查一下国内劣质奶粉的情况。”
    余小川愣住了,劣质奶粉?
    “继去年徽省之后,今年湘省倒是又出了两起大头娃娃事故。”
    郭阳自然是知道的,
    “不够,远远不够。”
    “你觉得这几起案列引起了相关质检和工商部门的重视了吗?”
    余小川默然。
    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瘦肉精,染色馒头,苏丹红,以及最近又再现大头娃娃。
    问题频发,给人的感觉就是,总是查一个问题不查到底,总是留有‘沉渣泛起’的可能。
    还好,他家的小孩吃的是苜禾自己生产的奶粉,也算是员工福利了吧。
    结束了和余小川的通话。
    郭阳的心情大起大落。
    营收大增的喜悦迅速被冲淡。
    三聚氰胺啊!
    犹如一把悬顶之剑,
    对整个奶业来说都是灾难。
    ……
    草场上。
    邓成翘首以盼的等来了记者。
    略有点失望,来人是省台记者。
    省里啊,逼格不够
    翻来覆去的都是那些报道,有什么意思。
    邓成嫌弃上了。
    哪知,省台记者给了他个惊喜。
    “我是来打前站的,明天华夏科学报和陆台的记者会前来采访。”
    邓成顿时精神了,
    一旁的向天山也诧异了一瞬间。
    华夏科学报是华夏科学院主管,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报纸。
    级别很高。
    至于陆台,华夏谁不懂啊!
    “明天采访的重点是苜禾1号,我想郭董事长参加采访会更合适一点。”
    向天山眉头一舒,“刚好,老板今天到的九泉。”
    柳丽多解释了句,“主要考虑到郭董是苜禾1号的知识产权人。”
    向天山表示理解。
    他对这些采访也兴趣不大,有这功夫,还不如多下两把象棋来得更有趣。
    没一会儿,郭阳就知道了这事儿。
    对于陆台的来访,他不意外,从农业部参与苜禾1号推广时,就有预料会有这么一天。
    但华夏科学报,却暂时想不透其来的目的。
    第二天。
    郭阳早早的到了草场上,趁时间还早,独自溜达了起来。
    绿草茵茵,空气里飘荡着泥土的芬芳,青草的清香,直叫人感到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为辽阔的草原渡上一层金色。
    美极了。
    一路上,郭阳碰到了早起忙碌的员工,晨起散步的村民。
    在划定好的牛栏里,郭阳还看到了啃食青草的奶牛。
    奶牛的被毛短,细致有光泽,成年母牛ru房大而丰满,一看就是产奶的牛。
    牛群大大小小的混杂散落在牛栏里,一时也数不清。
    “老板,老板!”
    兴奋的声音传来,郭阳闻言看去,是个脸熟的青年。
    郭阳认出了来人,丁吉,苜禾种牛场的场长,负责新种奶牛的繁育。
    新种奶牛,指的是经过种子商店精品奶牛种质基因授种的奶牛,当初那份种质基因共授精了100头奶牛。
    郭阳点点头,“现在有多少头牛了?”
    “403头,其中两百来头牛犊。”
    两年半时间,由100头增加到400头,这也算是比较快的速度了。
    牛是单胎动物,自然条件下一胎只产仔一只,除非是用超速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
    但那样的危害更大,首先是母牛大概率废了,其次双胞胎的牛基本上百分百是弱牛。
    所以,苜禾的种牛场并没有引进超速排卵和胚胎移植的技术。
    和丁吉闲聊了两句,郭阳感觉陆台的记者差不多快到了,就回了办公区域。
    没等一会儿,一辆白色的商务车便到了跟前。
    从车上下来六个人。
    有男有女。
    其中有个他熟悉的身影,徐小雪。
    郭阳楞了一下。
    此刻的徐小雪不复当初的英气洒脱,反倒像名淑女,乖巧的陪同在一名面容朴素的中年妇女身旁。
    徐小雪悄摸着做了个调皮的表情。
    郭阳眼皮跳动了下。
    “伱好,我是华夏科学报的记者赖敏君。”赖敏君留一头短发,面容较为的朴素。
    她仿佛注意到了徐小雪的小动作,瞟了她一眼。
    “陆台,纪纲。”
    “你好,我是郭阳。”
    一一问好。
    赖敏君语气不善:“郭总,我想问一下,苜禾1号是转基因作物吗?”
    陪同的余小川皱起了眉头!
    一来就问转基因,怎么有点想挑事的感觉。
    长期从事国际贸易,让余小川对转基因很是敏感,这也是最常见的贸易壁垒,日韩都对此有所限制。
    华夏对转基因作物也有严格的管理条例。
    郭阳也收敛了笑容,
    “嘉禾集团确实在转基因领域取得了成果,但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苜禾1号不是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需要特殊的审定,嘉禾可没这个胆子。”
    “哦,那苜禾1号‘吃盐’的特性是怎么来的?”赖敏君的语气里充满了怀疑。
    “很复杂,我想你可能听不懂。”郭阳丝毫不客气,苏国洲我都敢怼,还怕你!
    “说来听听。”赖敏君争锋相对。
    徐小雪感受着现场微妙的气氛,不禁胡思乱想,君姨不会是因为我吧!不至于啊,我应该没说啥吧?
    郭阳沉着张脸,估摸着又是学术界的争端,还是苏国洲吗?
    老师要和他争夺草业的院士名额,也只和他有利益冲突了。
    陆台的纪纲出来做了和事佬。
    “呵呵,上面领导很看好嘉禾,特意提醒我们来做专访。”
    这话似乎是点醒了赖敏君,徐小雪也上前拉着赖敏君。
    郭阳看着恢复了正常神态的赖敏君,心情也平复了些。
    “嘉禾目前对转基因的研究主要是在退化草地的改良牧草品种上,荒漠里存在着一些抗逆性极强的植物,
    嘉禾正试着把植物中的抗旱基因克隆出来,转入到乡土草种之中,这就好比给乡土种换了个心脏,让其更好的适应干旱、盐碱化和贫瘠的土壤。
    但苜禾1号却是有它独特的抗盐机理,和人一样,植物有不爱吃盐的,也有‘嗜盐如命’者。”
    郭阳有条不紊的回答着。
    之所以耐心的解释,主要还是为育种研发实验室做准备,后续可要拿出一大批特性各异的牧草种子呢。
    也只有掌握了转基因技术才能说得过去。
    听了郭阳的解释,几人不置可否,你是育种者,你说了算。
    “苜禾1号口味挺重的。”徐小雪感慨着。
    郭阳嘴角微微上翘,“确实,喜盐也是一种生理需要嘛。”
    一上午的时间,郭阳带着几人从草场,到实验室,加工厂,奶牛场,乃至于原种扩繁田,都挨个的看了遍。
    期间,赖敏君还在旁敲侧击的打听着嘉禾转基因技术研究的事。
    郭阳不耐烦了,反手甩了份早准备好的资料给她。
    “用于宣传的技术资料我们也准备了一份,有需要的话直接复制粘贴就行。”
    随后,郭阳又拿出一张光盘递给纪纲。
    “这里面有20万亩盐碱地改良前的影像资料,改良过程中的工程记录,改良后紫苜蓿种植一年、两年的成效对比,以及今年的航拍资料。”
    纪纲惊诧的接过光盘,“现在能看吗?”
    徐小雪也露出了像猫一样好奇的表情,盐碱地改良项目早就如雷贯耳。
    “当然可以。”
    十几分钟后,
    良久的沉默。
    这份资料,很多苜禾的员工也是头一次看到,老员工的回忆涌上心头,和新来的人不断吹嘘着过往。
    纪纲深吸了口气,“郭董,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这篇报道了。”
    徐小雪眼睛里也冒着小星星,天玉1号带来的震撼还未消散,苜禾1号又来了。
    郭阳年轻的身影突然就变得伟岸了。
    走之前,她忍不住翘起了大拇指:“真棒!华夏需要你这样的企业家!”
    郭阳有点懵,
    “这是多了个小迷妹吗?”
    ……
    几天后。
    京城,某座大院里。
    傍晚6点58分,徐廷像往常样,泡了杯枸杞大枣水,便坐在沙发上等着看陆台新闻。
    让他意外的是,女儿和媳妇宁彩娟也在客厅,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候着电视。
    难得啊!
    “小雪,你要看啥?我给你换。”
    “那可别,我就跟着看看新闻。”
    徐挺打趣着,“哟,今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明天倒着看,我保准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呵呵。”
    “说不准等会儿我还能上镜呢!”
    闲聊了一会儿,新闻便开始了。
    前面十分钟,依然是领导们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
    徐廷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徐小雪则是心不在焉的看着电视,宁彩娟则是观察着女儿。
    很快过了前十分钟,
    中间十分钟的剧情通常都是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
    徐小雪对这老熟了,目光转移到电视上。
    不一会儿,就到了那熟悉的一幕,她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老父亲,竟莫名的有点激动。
    主持人说着字正圆腔的开场白,
    “满园春色关不住,盐碱地变‘聚宝盆’,从曾经的戈壁荒凉,到如今的满目青绿。
    嘉禾集团在陇省九泉探索出了一条牧草‘吃盐’的道路,在几乎所有作物都无法正常生长的重度盐碱地上,每亩收获2.5吨干草,并带走四百多斤盐。”
    徐小雪看到她的老父亲坐直了身体,一扭头,便看到审视着她的宁彩娟。
    得!嘴角翘太高了。
    陆台的镜头从一片辽阔的盐碱滩开始,远远的望去,地里白的一片,像下雪了一样。
    但随着镜头的拉近,才看清,那是盐。
    随后某一天,地里突然多出了几百台工程机械和众多工人劳作的身影。
    田块成方,沟壑纵横的灌排水渠,像是血管一样匍匐在大地上。
    镜头的进度很快。
    不知何时,
    初夏的盐碱滩上就被铺上了一层绿色,翠绿的苜禾1号从厚实的土壤破土而出。
    数台大型收割机正繁忙而有序的穿梭于牧草基地进行收割作业。
    仓储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各类饲草产品打捆装车,发往世界各地。
    规划整齐的牧草基地绵延数十里,如巨龙般俯卧的指针式喷灌机游走于田间地头,返青的苜蓿草翠绿旺盛。
    主持人的声音不断传来,
    “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