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 第249章 进驻佛山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9章 进驻佛山镇
    三水濒临江河,县城设在北江东岸,南与西江隔着一条西南涌,东侧反而缺少大江大河,可走陆路直通广州。
    明军若要守三水,就得背水而战,相当不利。丹初自恃兵多,决定前出至佛山镇,增加三水防御纵深,向广州城外的尚可喜示威。
    佛山商业繁荣,“天下商贾皆家焉,烟火万家,百货骈集,会城百不集”,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又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
    然而,佛山靠近广州,明廷并未在此设置州县,仅设有一处巡检司,防备空虚。
    杜永和主持广州城防,实行消极防御,主力都收缩至广州,自然没在佛山设防。这座天下名镇,遂落入清军之手。
    四月二十日,岑丹初率主力拔营东进。一万五千人马水陆并进,声势浩大。
    要知道,尚可喜、耿继茂一共才两万人马,其中东江镇旧部还不到五千。南下过程中,他们招降纳叛,兵力迅速膨胀。这些降军大多不可靠,只要形势一变,很可能会再次投降。
    清军皆以为,岑丹初率军东下,是要到广州会合杜永和,搞一个内外夹击。尚可喜大为紧张,调兵遣将,严防死守,一面派红旗水寇巡防珠江,一面派陆师驻防金利、慕德,确保清军退路。
    不料,丹初虚晃一枪,于二十二日折向佛山。
    此举出人意料,相当大胆,甚至可称之为轻率。需知佛山只是一镇,无城可守,北有西南涌,西有西江,南邻佛山水道,西望珠江,在军事上可谓绝地。
    李元胤事先亦不知情,闻讯极力劝阻,说道:“大哥,佛山三面邻水,另一面有西南涌隔绝三水。此为绝地也,一旦战事不顺,大军无路可退,抢夺浮桥,互相踩踏,此宁夏王前车之鉴也。”
    永历三年初,李成栋二攻赣州。他急于雪耻,率大军深入江西信丰,却被清军击败。粤军兵败如山倒,过渡桥时互相踩踏,李成栋本人也被乱兵挤下浮桥,落水溺死。
    岑丹初不以为然,力排众议,决定入驻佛山镇,说道:“我决定进驻佛山,自有道理。其一,鞑子从北方远道而来,虽然招降了红旗水寇,毕竟水师孱弱,不能控制江面。我军进驻佛山,可与杜永和隔珠江相望,水师可随时合在一起,即便战败,亦有水师相护,足以从容撤退。
    “其二,佛山与高明、顺德、新会等地邻近,皆富庶,货物云集,足以纾解军需。大军转战千里,最担心粮草供给。有佛山镇在手,我军粮草军饷更有保障,为持久计。
    “其三,佛山、高明、新会等地多义军。我军进驻佛山,可以安抚义军,确保高明、顺德等地。只要高明、新会等地仍在我军之手,粮草即有保障,可争取立于不败之地。”
    岑丹初为大将军,节制诸镇。李元胤虽有疑忌,不得不顺从主帅意见。
    二十三日,大军逼近佛山。佛山镇没有城墙可资防御,清军主力都在珠江以东,佛山只有少量守军。他们不敢迎战,未战先逃。
    大军还没到佛山,早有商绅来迎,愿意贡献粮食两千石、白银五千两。这个见面礼倒还丰厚,足见佛山绅商之富。
    到了佛山,便见此地商埠码头林立,店铺匠行鳞次栉比。虽是战乱年月,仍有商船不时靠岸,偶尔还能看见南洋、西洋商人。
    大军在此驻扎下来,一万五千人马,连营三四里。另有各式船只三四百艘,多部署在西江、佛山水道,与三水遥相呼应。
    每临大战,总是军情紧急,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这一次,丹初并未急着进攻珠江东岸的清军,反而好整以暇,似乎打算长期屯驻佛山。
    首先,自然要派人联络杜永和,商量合击清军之事。不过,丹初率军进驻佛山,就进入了杜永和的势力范围,触动了杜永和的奶酪。杜永和曾两次阻止明军增援广州,说不定此时已窝了一肚子火。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向岑丹初求援。丹初也不急着援救广州,派使通好只是摆个姿态。
    佛山是商业重镇,人文荟萃,多熟练工匠。赤军难得深入佛山,自要珍惜机会,尽量招揽人才,招募工匠。
    丹初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招抚义军上。在梧州时,他从朝廷申请到了空白敕书三百道、钦部劄书一千道,正可用来委任将校官吏。
    粤西多俍兵,粤东也不遑多让,多忠臣义士。岭南三忠自不必说,还有大大小小许多义军。李成栋、杜永和皆无治世之才,东勋分镇各地,以客军统治粤东,始终没有建起稳固的统治,各地义军蜂起。
    情报局已经开列了一张名单,丹初再向李元胤、陈奇策咨询,详细了解各路义师,择其要者派使联络,争取为己所用。
    广州附近的义师,举其大者有:虎贲将军王兴,出身盗贼,绰号“绣针”;海盗杨彦迪,绰号“杨二”;疍民首领周玉,义不降清,率疍民捕鱼为生,暗地支持明军;东莞武生陈壮粤,散尽家财起兵抗清;马贩子黄鹤鸣,毁家纾难,起兵抗清;秀才杨士鈋,起兵新会;佛山乡绅李象履,出家为僧,暗中打造西洋大炮;胥吏梁子直,起兵香山……
    不少义师主动来附。譬如,赤军刚进驻佛山,佛山乡绅李象履便赠送八门西洋大炮、六十名工匠。水师杨彦迪来附,更引起丹初的重视。
    明末清初时,很多明遗民不愿投降满清,选择漂洋过海下南洋。交趾便有不少明遗民,被称为明乡人。交趾之西贡,在明末时仍是一片蛮荒之地,得明乡人开发,始成大城。西贡的开发者,正是杨彦迪及其部众。
    历史上,杨彦迪坚持抗清,与交趾广南国阮氏合作,在西贡取得了立足之地。他不时发兵侵扰满清,广南国阮氏亦得杨氏之助,在交趾逐渐崛起。
    “杨将军是在邓耀麾下效力?”
    丹初为迎接杨彦迪,升帐召集标统以上军官,以示重视。
    杨彦迪是邓耀的部将,邓耀是李明忠的部将。李明忠则是东勋集团中的边缘人物,率军镇守高州、雷州、钦州。
    他出身卑微,原是南海一海盗,却被岑丹初如此礼遇,不禁受宠若惊,说道:“回大将军,卑职是为邓将军所招抚,但来去自如。久闻大将军英明神武,率军援广,我不愿苟安于钦州,自率水师赶来投效。”
    “很好,”丹初略一沉吟,说道:“我识人最准,见你相貌不凡,便知你日后必成大器。对了,你在邓耀麾下担任何职?”
    邓耀只是一总兵,加都督同知衔,挂靖夷将军印。杨彦迪为邓耀部将,官职只会更低。他有些羞赧,说道:“参将。”
    “我封你为水师总兵,如何?”
    杨彦迪喜上眉梢,却很快恢复了镇定,说道:“卑职听说大将军礼贤下士,有矿工投效赤军,也大将军被用作大将。卑职愿得赤军官职,率部下加入赤军,恳请大将军收留。”
    大概在义军眼中,赤军的官职比朝廷官职更值钱吧。
    丹初大喜,封杨彦迪为水师标统,部众编为水师协第五标。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