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 第167章 办公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7章 办公司
    广西七山二水一分田,地瘠民穷。南宁是个例外,地处郁江冲积平原,粮产丰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明显要优于桂林,曾长期作为南宁的政治中心。
    大致王朝国力强盛时,武功赫赫,积极向外扩张,就会以南宁为广西的政治中心。譬如,唐朝时,南宁为岭南西道治所,宋朝时,南宁为广南西路治所。秦汉至五代十国时,交趾还隶属于中原王朝,以南宁为广西政治中心,显然可以更好地统治交趾。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布衣,备尝民间艰苦,开国后注重休养生息,对开疆拓土兴趣不大。明承元制,以桂林为广西省会,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做法。盖因广西多土司,以桂林为省会,万一广西有事,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北方的增援。
    时至南明,南宁仍不失为一块理想的根据之地。永历君臣均无此种远见,这倒便宜了岑丹初,若能好好经营,足以成为赤军的后方基地。
    要知道,南宁不仅粮产充足,还多矿藏,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潜力。
    譬如南宁、太平两府,就富含煤矿、铁矿。铁矿方面,主要有渠香、那龙、新宁、东罗等处铁矿。煤矿方面,主要有马山、隆安、上思、海渊、新宁等处煤田。
    既有铁矿,又有煤矿,就可在此建造钢铁厂,进而制造火器,修治军械。太平府还有稀土矿,将来若有机会,还可制造新式枪炮。
    更妙的是,南宁还兼有水利之便。左江、右江在南宁上游不远处汇合,流经南宁,为水路运输提供了绝佳的便利。
    有煤矿,有铁矿,有水路,在南宁制造火器,可比永安便利多了。
    从军事方面,南宁亦存在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南方向,溯左江而上,经凭祥州、镇南关,可至交趾谅山;经龙州、上下冻州、水尔关,可至交趾高平。历来对交趾用兵,谅山、高平皆为必经之路。
    西北方向,溯右江而上,经田州、上林州、泗城州,可至云南、贵州。
    正北方向,经昆仑关,北上柳州,可至桂林、庆远,通贵州、湖广。
    正东方向,沿郁江顺流而下,可至浔州、梧州,进入广东肇庆,直至广州城下。
    东南方向,翻越七坡高丘陵,可入广东廉州府,通南海。
    这几天,丹初一直在外地巡视。这天正是除夕,丹初仍未休息,和柳遇春一起来到新宁州(今扶绥县)视察铁矿。新宁州既有铁矿,又有煤矿,煤铁两矿皆靠近左江,条件得天独厚,是广西冶铁业中心之一。
    此次巡视,除柳遇春外,还有一名南宁富绅陪同丹初。
    此人名叫韦思恕,是桂南一带的首富,家中多治产业,除有良田万亩,还在西江有一支船队,在南宁、太平等地多店铺,开有铁矿、煤矿,可谓家大业大。
    最可贵的是,韦思恕志向远大,胸襟宽广,愿意资助赤军抗清,受到丹初的青睐。
    明末乱世,愿意毁家纾难的财主不胜枚举。焦琏麾下大将朱旻如便是桂林富绅,倾尽家财招募军队,打造军械,故能自成一军。
    韦思恕自知没有领兵打仗之才,见丹初有匡扶天下之志,欣然愿意投效。
    丹初在南宁、新宁一带走了一圈,在开发矿藏、制造军械方面已经有了思路,也与柳遇春、韦思恕达成了统一意见。
    终于结束新宁州的行程,丹初与二人乘舟赶回南宁。时已下午,左江江水充沛,舟行甚快,三人凭舷吹风,甚为惬意。
    聊着聊着,丹初问及人口情况:“韦先生,据你估计,新宁州有多少人口?矿工几何?瑶僮等非汉人几何?”
    永宁州衙的黄册还是崇祯八年校订的,和其他各地黄册一样,数字过于离谱。
    穿越至今,他对明朝的地方政制有了深入的了解。就拿人口来说,明实录与各地记载差距较大,后世专家估计也相差很大。
    原因很多。其一,明朝民政、军政分离,明实录上记载的是户部统计上来的各省民户,并不包括军户、匠户等。其二,明朝存在贱籍、少数民族等情况,这些人都不入户口,不进入官府统计。其三,民间为了躲避赋税,原本就大量隐匿人口。土地的情况与之类似,军田、屯田并不进入户部的统计。这就给后世一种错觉,仿佛清朝政策得力,人口、土地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丹初估计,晚明时,在未经农民军肆虐之前,明朝实际人口至少当有两亿人。
    “大帅,某虽为新宁人,但对新宁人口实无准确的数目。据某估计,新宁州算上矿工、瑶人僮人、胥民等,当有人口十二万人。矿工很多,连其家属当有两万人。瑶人僮人当有三万,胥民、奴仆等贱籍当有一万。”
    与州衙官吏所说出入不大,新宁州人口当过十万,汉人约占一半。
    “新宁州地狭人多,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六分田。你可知道,该如何养活这么多人?”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减轻租赋。但着佃纳粮是赤军的既定政策,韦思恕不敢多说:“韦某着实不知,或可开垦荒田,增加田亩之数。”
    “增开田亩,人口亦将增加。况且,熟田已经开垦完毕,要开辟生田,只能上山,侵入土司地界,可垦田数目有限。生齿日繁,而地不加广,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实乃历朝历代亡国之根本原因。”
    丹初讲到这儿,觉得这个问题太过深奥,说给韦思恕听或许过于超前。
    要解决人口危机,从根本上说,得提高生产力。农业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只有发展工商业,才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才能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呵呵,想得太多了。才打下南宁,就有些飘飘然了。此南明也,战乱不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也不成熟。还想提高生产力,呵呵。
    丹初收住腾飞的思绪,说道:“韦先生,我倒有一个办法,正想全力实验。想必你也听说了,我从不歧视商人,在永安便大力鼓励工商。
    “工商亦能养活人口,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譬如说你的新宁铁矿,雇佣了多少矿工?六百多人?挺多。你看这六百多个矿工,不事农业,照样可以温饱,所赖者何?铁矿也,工商也。
    “但我们的工商,规模太小,受官府的管制太多,难以大展拳脚。韦先生、老柳,你们可听说过番人的东印度公司?”
    韦思恕地居内陆,见识不如柳同春,不敢乱说。
    柳遇春是浙江人,却颇晓其事,说道:“某倒听过一二。据说,这东印度公司有军队,有官吏,在南洋、印度等地领有土地,如同王国。”
    “对!”丹初很欣赏柳同春,赞道:“英咭唎、佛德里亚、佛朗机等番国都有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都由商人集资办成,已经侵入南洋,势力非同小可。
    “我华人早在元朝时便已开始移民南洋,在南洋小有势力。可东印度公司一来,华人纷纷落败?何也?公司是搞工商业的,有财力,有组织,有武力。华人多以淘金、贸易为业,无组织,无纪律,怎能敌得过这种公司?
    “我们现在的铁器局,乃至卫所军器局,都是衙门制的,秉承官府意志,实际上秉承总办意志。总办一换人,譬如你柳遇春,你一走,铁器局还能像现在这样廉洁高效吗?显然不行。
    “今后,咱们也要办公司!我会像番国那样尊重商人,商人也要像争口气,开几家模范公司,官府不过多干涉,采用官督民办或官民合办都可以,先为华夏商人做个表率。将来,咱们也到海外开几个东印度公司,从海外获取廉价的粮食、金银,岂不妙哉?”
    这想法太超前了,但无疑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韦思恕将信将疑,说道:“大帅奇思妙想,某深感佩服。”
    丹初也不客气,直言道:“韦先生,你可有千金待嫁?若是可以,请择一千金嫁我为如夫人,如何?”
    思路翻转太快,韦思恕反应过来,小心说道:“某倒有一小女尚未许配,过完年刚满十五岁。”
    丹初也不问其他,说道:“实话说,我欲与韦先生结亲,别无他意,就是想告诉世人,我是真真切切的尊重商人,真真切切地鼓励工商,真真切切地想办公司。商人见状,也会安心投资工商,是不是?”
    韦思恕笑笑,对道:“大帅用心良苦,令人钦佩。小女得依大帅,亦乃三生有幸。某当置办嫁妆,择良日遣送小女。”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