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168.第168章 李明:灭国为什么要打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8章 李明:灭国为什么要打仗?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工部尚书、右卫将军、驸马都尉薛万彻,与李明的小姑姑,丹阳公主的婚礼当晚。
    公主与新郎官对坐床头,眼波含媚地念出这句事故高发的先秦诗歌。
    坐等文成武就的郎君念出下一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然后“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然后,然后……!
    “好!”
    不料,薛万彻突然站了起来,在新娘子疑惑的目光中,冲出了卧室。
    再回来时,他手里拿着一块用茅草包着的鹿肉。
    “白茅家里没有,就用茅草凑合一下吧。”
    薛万彻满脸憨厚的笑容,一双铜铃大眼闪烁着得意的光芒。
    我居然知道麕是鹿,我真是太有文化啦……薛万彻觉得自己简直机智。
    丹阳公主就这么看着面前这张将来得看一辈子的蠢脸,小嘴微张。
    当夜,薛万彻第一次发现,原来家里的柴房门板漏风。
    …………
    “昨晚全是肉,吃得我消化不良,屙屎都屙不出来……”
    李明抱怨着昨天薛万彻喜酒的菜肴,坐在西市的空店铺里,从尉迟循毓手里接过辽东的一季度报告。
    房玄龄和侯君集这几天抽不开身,不是在宫里商议、就是在三省的衙门里办公。
    似乎朝廷在酝酿着什么大事。
    李明假装不知道大唐准备北伐薛延陀,与尉迟循毓一起研究着一张张报表。
    这店铺是李明当初倒卖丝绸时盘下来的,是他最早的秘密基地。
    现在已是物是人非。
    小伙伴们现在都集中到了西市旁边的长安报社,而店铺旁的施粥摊也已经拆除了。
    倒不是因为“人亡政息”,在李明殿下的注意力转移以后,就不给流民施粥,让他们自身自灭了。
    贞观的官员们也是会学习的,也是要脸的。
    他们也汲取了李明在辽东的某些经验,组织这些流民做工、修路、开垦荒地。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虽然长安城里仍不乏流民,但数量明显较以往减少了,而且也不会在一处地方扎堆,形成一般市民止步的“贫民窟”。
    “嗯……啧啧。”
    李明坐在窗边,吹着冷清的风,阅读着辽东的一季度财报,不甚满意地摇摇头:
    “差强人意吧,还可以再努力努力。”
    唐朝已经产生了会计制度的雏形,基层吏员对记账并不陌生。
    “差强人意,也就是说勉强还行咯?”
    尉迟循毓对李明的评价感到不太理解。
    “粮食、布匹、盐铁、家畜等产出都翻几番地增长,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人口也成倍增加。
    “矿井还在持续勘探中,发现了大量高品质的煤矿和铁矿,对外贸易也收获了大量利润。
    “明哥,我简直想象不出一份更好的报告了。你为什么仍然觉得一般呢?
    “难道你还嫌这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
    他觉得李明委员长疑似有点太激进了。
    不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不,是这对外贸易的利润有问题。”李明指着总表的最后一行。
    “你是怀疑会计在做假账?”
    在基层历练久了,尉迟循毓当然也知道下面操弄数字、糊弄上面的各种伎俩。
    他立刻翻开总表附录里的“对外贸易明细”,试图从各科目数字的勾稽关系之间寻找错漏。
    “不是这个问题。”李明的手排在明细科目表上:
    “而是经发会,他们的思路有问题。”
    经发会,是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简称。
    下辖“商社司”,统管辽东军镇所有的“国有企业”——在这里称为商社。
    在“士农工商”商人垫底的唐朝,公家下海亲自经商多少有点抽象了。
    不过在辽东,委员长的权力是无限的。
    更没有既得利益集团跳将出来说什么“与民争利”。
    于是,“大唐集团公司”就这么愉快地成立了。
    主营从金属勘探采掘、到铁器制成品、粮食布匹贸易等,无所不包。
    在辽东的对外贸易中,有相当一大块就是这些公营商社贡献的。
    “思路有问题?”
    尉迟循毓疑惑地看着这些商社的合并报表。
    开业才几个月,就有了不俗的收入。
    不但能完全覆盖营运成本,还产生了不菲的利润,运营非常健康。
    如果这财报的数据可靠性本身没有问题,就一笔生意来说,尉迟循毓完全看不出哪里还能有问题。
    “利润太高了,这就是问题。”李明点着报表:
    “尤其是对高句丽的贸易,结余了太多的资金,这并不好。”
    “不好吗?!”尉迟循毓完全听懵了。
    这世上还有嫌赚钱不好的?
    尤其还是赚敌国高句丽的钱!
    这不是喜上加喜吗?
    这不是说明我们辽东的生产力很强吗?物美价廉吗?吊打高句丽那些粗糙野蛮的手工作坊吗?
    若是其他人,以小黑炭头的这小暴脾气,一定喷得对方妈都不认识。
    但明哥这么说,一定有他的理由。
    “这是为什么呢?”尉迟循毓真心求教。
    李明轻叹一口气:
    “因为这些公营商社成立的初衷,不仅是赚钱补充财政。
    “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尉迟循毓还是没明白:
    “把赚到的钱分给大家改善民生,不就是社会责任了吗?”
    “如果把从高句丽和外地州县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辽东的市场中,只会对社会造成灾难。”李明严肃地说。
    这个灾难,叫做通货膨胀。
    辽东的底色仍然是生产力捉急的农业社会,而且因为地理阻隔的原因,辽东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市场。
    当外界突然输入大量资金,而本地的生产力和外界输入的商品无法匹配的时候。
    就会造成物价飞涨,货币币值崩溃。
    当然,在饿不死人就算成功的小农经济社会,通货膨胀不算什么。
    反正大家都能种地,大不了不用钱,以物易物。
    在大唐,米和布也是硬通货。
    但李明显然不想开历史倒车,因为经济过热而把货币体系干崩。
    更何况,辽东已经养了一大批工匠、“记者”等第二、三产业从业者。
    如果货币崩了,他们买不起米,就得造反了。
    “那该怎么办?”
    在听了李明的推演后,尉迟循毓不由得大汗淋漓。
    没想到,赚钱太多居然还会诱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治国真是一门马虎不得的学问啊!
    “对策也简单,就是让商社把钱留在高句丽当地,这笔热钱不能随便进辽东。”
    李明一边说,一边思索着,手指弹着桌子。
    尉迟循毓觉得自己懂了:
    “在高句丽采购当地的人参、鹿茸、皮毛等特产,再转手卖到中原,采购米面等物资再运回辽东?”
    不得不说,尉迟循毓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已经能设计一条三角贸易线路,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了。
    但,李明还是摇头。
    “从单纯做生意的角度来讲,这样确实可行,利润也挺丰厚。
    “但别忘了我说的,我的商社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尉迟循毓被说糊涂了:
    “明哥,你说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呀?”
    李明的手指停止敲击,目光望向窗外的远方:
    “灭亡高句丽。”
    灭亡高句丽?
    就靠这些商社?
    怎么灭亡,用钱砸?
    把高句丽的钱砸原地砸回高句丽,也不会让他们物价暴涨啊。
    还不如用嘴吹来得靠谱呢!
    尉迟循毓越听越蒙圈,连他也觉得明哥疑似有点太魔怔了。
    “钱要在正确的地方。”李明收回目光,看向尉迟循毓:
    “这里面还需要你的帮助。”
    “我的?”
    “是的。”李明点头道:
    “高句丽国内山林沼泽密布,道路不通,各地官员和部落酋长有很大的自主权。而渊盖苏文新君上任,也摆平不了这些地头蛇。
    “我们可以用这烫手的钱,买通这些地头蛇……”
    “让他们造渊盖苏文的反?”尉迟循毓一下子速败转速胜。
    “……那倒也没有那么方便。”
    “那买通他们做什么?”
    “获得他们的默认,使我们的商社可以在他们的地盘上兼并土地、开山采矿。”
    这一套企业出海的“潜规则”,时至今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仍然适用——
    要在当地搞建设做生意,搞定当地政府没用,得搞定地头蛇。
    尉迟循毓还是没明白:
    “然后?”
    李明:“然后资源往辽东运回来,资金收益作为分红,大头留给那些酋长地头蛇。”
    尉迟循毓:“然后呢?”
    李明:“剩下的小头则分给雇佣的当地人,以低于我们辽东、而略高于当地的水平发放。”
    尉迟循毓:“再然后呢?这样就能灭亡高句丽了?”
    李明:“地头蛇在尝到甜头以后,必然会巧取豪夺当地人的土地,将资源交给我们的商社开发,他们分得一杯羹。
    “而失去农田的当地人,肯定挤破头地往我们的农场和矿山钻。”
    尉迟循毓:“然后我们可以大量雇佣廉价的当地人了?”
    李明:“不,我们维持工人的待遇不变,只雇佣一小部分人,时刻保持我们在做善事的形象。”
    尉迟循毓:“就像我们当初在这里施粥一样?”
    李明:“就像施粥一样。我们只管做善事,让酋长和高句丽王庭只管做恶事。
    “然后我们实话告诉那些工人,钱都被酋长官员们拿走了,不然大家还能分得更多。
    “两相对比,一正一邪的衬托之下,广大失地的高句丽人会怎么看我们赤巾军?又会怎么看他们自己的统治者?”
    尉迟循毓这才豁然开朗:
    “收买人心!”要一劳永逸地灭亡高句丽国,非收买人心莫属啊!
    不,不仅是人心!
    明哥这一手,还把广大高句丽的劳动力,吸收进了辽东的生产体系之中!
    同时攥住了高句丽人的心和胃!
    这样的灭国策略,不比打仗简单多了?
    否则以平、营两州羸弱的自然禀赋,要想鲸吞高句丽得到猴年马月了?
    “我懂了!”
    尉迟循毓腾地站了起来:
    “我这就让《平壤日报》开足马力宣传!”
    他得帮帮不明真相的高句丽群众获得“真相”,接触辽东的先进思想,认清当地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而之前吸收培养的高句丽润人,也已经走上舆论战线了。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所写的内容很接地气,足以打动高句丽读者。
    李明赞许地看着成长起来的小伙伴:
    “这是你的任务之一,其二是指挥吴大娘继续渗透高句丽,帮助商社打通环节,让他们能顺利接触到土司酋长。”
    以公营矿山、农场团结底层,以《平壤日报》等宣传材料吸引知识分子。
    双管齐下,没有哪个前现代农业国家顶得住。
    何况高句丽这种刚从部落过渡到农业社会、国内刚经历大动荡、领导人不做人、各种debuff叠满的大漏勺。
    一场“平壤之春”很快就能席卷东北全境。
    让他李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吞并高句丽国。
    连土地带人心的、完完整整的高句丽。
    在他的构想中,高句丽也是华夏的核心领土。
    打仗不但成本高昂、破坏社会,更会破坏人心。
    增加了未来将其整合入华夏的难度和时间。
    而唐朝气候湿润、东北适合农耕的时间窗口,也就这么一两百年。
    不一定等得起。
    如果能用有毒的热钱来“买”下整个国家,那简直是无本万利!
    不过这套手法也只适用于步入农业社会、产生阶级分化的高句丽。
    换到西北的薛延陀、西突厥这种松散的游牧文明。
    这套阶级叙事、连同“商社”这种生产形式,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工业文明萌芽以前,沙漠草原那块地方还是只能靠“打”。
    “好的明哥,没问题明哥。”尉迟循毓干劲满满:
    “我什么时候回辽东?”
    李明也缓缓起身:
    “先跟我把长安报社那摊子事理清楚吧。”
    …………
    目前,李明在大唐南北各有一个特务机构。
    一个是长安报社,另一个也是长安报社。
    只是两者名字相同,但内含完全不同。
    在辽东的那个分社,是情报委员会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属李明委员长。
    尉迟循毓和吴大娘这两位负责人,虽然未必有多精明能干,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
    而长安这边的总社,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明爷,嘿嘿,您今儿有空?”
    来俊臣还是一如既往的猥琐模样,搓着双手。
    这家伙除了在大理寺狱提审犯人时,会短暂血脉觉醒,像个人样。
    其他时候,都像只贼溜溜的老鼠。
    在他身边,狄仁杰陪同一旁,两人貌合神离。
    李明还没到,他们俩就已经提前站在报社门口候着了。
    呵,眼线布设得还挺多……李明心里轻轻一呵,对来俊臣应和一声:
    “嗯,我和尉迟循毓过来坐坐。”
    接着又向一旁的狄仁杰点点头。
    狄仁杰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走进报社,里面一如既往地繁忙。
    如今的长安报社,除了李明的“小学党党徒”外,还吸收了一大批年轻的文人雅士。
    从辽东回来以后,李世民便默许了李明也开设文学馆,像李泰那样培养自己的文客。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大批文士趋之若鹜,以探讨文学之名攀附朝廷新贵。
    若能助力主君成龙,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没想到,李明的风格与热衷空谈的李泰截然不同。
    在这儿真的得干活啊!
    一人领一块工牌,在工位上吭哧吭哧写新闻。
    大家虽有怨言,但工资还不错。
    况且还能学到别处没有的真才实学。
    所以大家也就这么干下来了。
    只需个把月,他们就写出了诸如《驸马都尉的新婚夜,公主直呼太粗了》、《岑侍郎不爱光顾平康坊,独爱宫里的这个殿》等优秀新闻报道。
    这极大缓解了主编裴行俭的负担。
    加上印刷厂厂长张衡进一步改良了活字印刷,发明了木盘转台,方便分门别类地选取活字。
    内容与平台一齐发力,《长安快报》已经做到了一日一更,进一步加强了洗脑……宣传能力。
    李明随手抄起一份今日份的报纸。
    除了各种标题耸人听闻的“常规”报道外,还多了几则启事:
    长安东城某员外,与人合股行商被骗,骗子卷款跑路,重金恳求线索云云。
    一连几条,都是不同人被“电诈”、寻求追回财产的启事。
    这些受害者之中,有商人、有士族子弟,也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亲属。
    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最次也是个中产。
    这也不奇怪。
    在农业社会,普通人能吃饱饭、支付得起在京城的房租,就烧高香了。
    哪来的闲钱被人诈骗?
    李明鼻子轻哼一声,放下报纸,与狄仁杰、来俊臣和尉迟循毓一道,走进了独属于自己的书房。
    刚才所见的一切,都只是表面的长安报社。
    关起门来,里面的画风截然不同。
    “明爷,按您的吩咐,已经将我们的人都安插进了朝廷要员的府上,或作为下人,或作为卖菜卖炭翁等。”
    来俊臣流畅地汇报道,神情中不无得意,还不忘拍个马匹:
    “小的们工作顺利,离不开明爷的号召力。”
    这倒不全是马屁。
    李明在长安民间,和在辽东一样,也已经沾上了点神性了。
    因为他崛起的速度太快了。
    从慷慨施粥拉一波关注开始,勇救皇帝、白手起家、打退蛮夷、广分田地、建设辽东……
    每一件都是不得了的壮举。
    而这些事,不但李明一个人干了,而且仅用了短短一年!
    配合上《长安快报》的宣传,李明在长安民间的口碑几乎成了小菩萨。
    而原本的不毛之地辽东,也快变成大家心中的地上天国了。
    这给李明在长安民间吸了一大波死忠粉,纷纷过来投奔。
    这就相当于白送了一个巨大的人力池,而且个个都忠心耿耿。
    而忠诚,是谍报人员最重要的品质。
    来俊臣就可以从这个人力池中精挑细选,择优录取为密探。
    经过训练后,撒入各大要员的家中,组成了一张巨大的谍报网络。
    大大增强了李明的情报力量。
    不得不说,来俊臣足够精明能干,在办事能力上远超尉迟循毓。
    但……
    李明视线移向一旁。
    狄仁杰点了点头,闷声说道:
    “确实如此,收获颇丰。”
    从辽东回来以后,李明只要一有空就来报社坐坐。
    他发现,尽管安排了狄仁杰牵制来俊臣,让这对老冤家继续相爱相杀。
    然而从实际成效来看,狄仁杰在斗争中明显落于下风。
    虽说来俊臣不一定是坏人。
    但也不能让情报机构变成他的一言堂……
    “有什么收获?”李明暂时搁置思考,问道。
    来俊臣抢先一步回答道:
    “我手下的一位流民姑娘,在李君羡家当佣人。”
    买流民为奴,在长安蔚为风尚,价格便宜又听话。
    李明问:
    “李君羡是谁?他有什么特别吗?”
    “是看守玄武门的屯卫将军,潜伏在其他官员府中的眼线们,最近突然常听见这个名字。”
    来俊臣流利地对答:
    “所以我安插了一个探子进去,没想到,还真有收获。”
    来俊臣嘴角得意洋洋地勾起,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声音。
    李明眉头微皱:
    “别卖关子。”
    “咳咳。”来俊臣尴尬地干咳一声:
    “李君羡暗地里似乎接手了张亮的盘子。”
    “张亮?”李明觉得这名字很耳熟。
    来俊臣的笑容扩大,十分得意地挺起胸膛:
    “李君羡接手了张亮的‘义子’们,成了皇帝的密探头子!”
    “哦?”李明眉头一挑。
    居然在我老爹的密探里打进了密探,钉子里钉进了钉子?!
    我去,情报富矿啊!
    那确实值得你洋洋得意地卖关子的。
    你小子可以啊……
    来俊臣的可靠性虽然成疑,但本事是真的大。
    “探子发现,李君羡最近主要在调查两起案子。”来俊臣继续汇报道。
    居然还有后续?
    李明艰难地忍住惊讶的表情,淡然地问:
    “哪两起?”
    千万别告诉我,我爹正在暗中用密探调查我……
    “一起是九成宫事变,陛下似乎怀疑幕后主谋另有其人,这倒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另一起案子……”
    来俊臣舔了舔嘴唇,小心翼翼地抬起眼睛,观察着李明的表情:
    “明爷,与您有关。”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