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42章 我们被李明保护得太好了
第142章 我们被李明保护得太好了
长孙延简单做了些准备,带上几个守卫,便轻骑上路了。
四千里路,轻装简行,什么行李也不带。
只要能突破平州的封锁线,到了内地各州,随便刷脸,自然会有人抢着招待。
嗯,重点是冲破平州封锁线。
他没有时间陪着幽州刺史的大部队,绕着远路坐着车,慢悠悠地晃出去。
他要冒险抄近道。
朝廷修建的驰道是肯定不能用的,已经被高句丽和慕容燕占领了。
但他选择的近道,就紧挨着驰道,藏在路边的山间密林里。
是赤巾军秘密修建,用于快速转移、伏击敌人的秘密通道。
长孙延沿着山间密道奔驰,刚出五里乡,就立刻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氛围。
不见人踪,甚至连山中的鸟兽都不敢大声鸣叫,阴暗的树林里一片死寂。
正是崔民干刚进平州时,对这里的初步印象。
长孙延被这气氛感染,心中逐渐阴郁,在山间小道绕行了约半个时辰,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几个人影。
他们是附近的农民,趁劳作的空隙,主动替赤巾军修葺毁损的道路。
靠近时,长孙延特意瞥了一眼。
他们几乎全是老年人,在一片白发苍苍的脑袋中,长孙延好不容易找到一头黑发。
这位仅有的年轻人只有一条胳膊,头上的红头巾像火焰一样鲜艳。
年轻人听见马蹄声,警惕地打量了一番来者,确认是自己人后,兴奋地向他们挥舞仅有的手臂。
年轻人都上战场了啊……长孙延心中暗叹,在马上向残疾的战士拱手。
行至半途,他又遇到了正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队伍。
战士们斗志还很高昂,但疲惫是肉眼可见的。
“是委员会的信使,让道!”
指挥官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让开了道。
“多谢。”长孙延在心里暗道一声,不敢放慢脚步,继续策马奔驰。
路过这支队伍时,他发现,伤病员的比例比之前明显高了不少。
一位昏迷不醒的战士嘴里,还咬着半截敌人的耳朵。
前线比预想的更紧绷啊……长孙延不由得加快脚步。
没过多久,他沿着小道攀上一座小山包,听见山脚下传来一片沉重的踏步声。
长孙延下意识地向一旁的驰道望了一眼,顿时汗流浃背。
是高句丽的大军。
他们排成豆腐块一样的方阵,沿着驰道,向平州腹地挺进。
在书上读到动辄几万大军,只是一个数字。
但当亲眼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阵,这肃杀的氛围、排山倒海的压迫力,让长孙延一时忘记了呼吸。
而这支庞大的军队,与长孙延之间,不过是相隔了几棵大树、一座低矮的小山包而已!
“明哥一直所面对的……原来是这样困难的现状?他所斗争的,原来是这样可怕的敌人吗?!”
这一路亲眼目睹以后,长孙延才恍然意识到,平州的实际局势,甚至比他们这些局中人所知的,还要严峻得多!
他们被李明和赤巾军保护得太好了,竟有些被五里乡的平和所麻痹。
捉襟见肘的资源、排山倒海的敌人,一直都是由李明默默承受着。
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李明也默默地承担着,从不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
长孙延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不能拖延,必须尽快!”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艰巨。
必须尽快到长安,别让沟槽的朝廷特么的拖明哥后腿!
…………
二月的长安,陷入了沉闷的气氛之中。
一方面,大河(黄河)流域突降暴雪,百姓受灾,行路不畅。
另一方面,之前几个月里热热闹闹的辽东前线,忽然陷入了诡异的宁静。
那个方向最后传来的信息,还是张俭转述长孙延、指责慕容燕才是反贼、全篇一次也没有提及高句丽的辩白信。
然后,杳无音信。
连张俭、带张亮,以及其他所有的官方渠道,像是说好了一样,同时噤了声,再也没有只言片语传过来。
仿佛一夜之间,辽东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但久经战阵的人都知道,当你重点侦查的方向,突然没有一个探子回报。
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严格地说,辽东方向并不是彻底陷入静默。
事实上,关于辽东的海量传言,这段时间一直在轰击着朝廷诸臣的耳膜。
从立德殿的怪物主动为高句丽带路,到英明神武的节度使顽强抵抗扶余禽兽,你愿意相信什么版本,总有一款适合你。
因为有《长安快报》的存在,所以百姓普遍是支持后一个版本的。
然而朝廷之上,公平公正的衮衮诸公在做决策时,显然不会采信这种关联关系高度可疑的“流言”。
根据已有信息,他们合理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三种可能:
李明已反,高句丽人就是他放进来的,铠甲武器也是他提供的;李明已反,但高句丽人与他无关;李明没有反,但也没有对抗高句丽人。
至于其他可能性,比如李明势力正在与高句丽肉搏什么的,就算是最极端的明粉也不敢轻易采用。
毕竟在为自己涂脂抹粉的辩白信里,李明都没有提高句丽一个字。
那他肯定是躲在山里,避开了高句丽与唐军的兵锋,坐山观虎斗。
嗯,大家觉得,这非常符合李明阴险狡诈的人设。
两仪殿,例行小朝会。
与之前一样,朝臣们根据自己的屁股,分别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李明”理论,捉对厮杀起来。
在一次次攻讦之中,事实越发模糊起来。
李明的立场、辽东事变的经纬,完全成了烂账一堆,谁也说服不了谁。
李世民盘腿坐在龙榻上,手肘撑着膝盖,颇为粗野地捋着胡子。
他的身体虽然比上个月好了许多,但看着众爱卿们唾沫横飞的嘴脸,脸色却也越来越臭了。
他隐隐感到,从民间到朝堂,暗中有一股力量在故意搅浑水,有理有据地放大李明身上的疑点。
他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大致能猜到是谁,不动声色地瞪了一眼长孙无忌和张亮。
长孙无忌非常无辜:对对对,又是我,北方大雪也是我干的。
工部尚书张亮则不敢与陛下对视,心虚地低下脑袋。
辽东的“义子”们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连个屁都没带出来,让他丢足了面子。
不过张亮的情报网络突然拉大胯,也是有理由的。
当一个地方连探子都摸不出来的时候,就说明——
“豁?”李世民轻蔑地一哼,中气十足:
“看来,高句丽这次是下血本了啊。
“把辽东围得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来?”
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他大概也能猜出一二。
高句丽必然是倾巢出动,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地堡拍脸、炮灰堵口,将营州和平州牢牢地封锁了起来。
用最纯粹、最粗暴的资源优势,堆叠出密不透风的封锁线,信使就算插翅也难飞。
“但也有可能辽东那边已经送出信了,只是被雪灾困在了河北山东一带。”房玄龄面无表情地提出另一种可能。
反正不管什么锅,先往雪灾上扔。
别人信不信无所谓,只要有人和他辩,就能舌战三百回合,用垃圾时间拖过今天的朝会。
这就是老房这段时间的策略。
因为随着朝堂辩论次数的增多,风向正在朝不利于李明的方向偏移。
能为李明争取到的最好判决,也是怯阵。
身为皇子和辽东节度使,李明却躲在一边,坐视高句丽侵略国土、蹂躏百姓。
既不参军相助,也不向朝廷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情报。
简直丢尽了其父天可汗的脸。至于其他判决结果,那就更精彩了——
谋反和既谋反又通敌之间选一个。
“高句丽此番大规模调动,一定动静不小。李明殿下在最近的信里却只字不提,这实在……蹊跷啊。”
房玄龄的副手兼老对头、尚书右仆射萧瑀说道。
他一眼就识破了老房“往议程里塞垃圾议题”的伎俩,果断选择无视之。
一场论战一触即发。
笃笃……李世民轻轻敲着扶手,强行打断了双方的吟唱。
“现在最急迫的问题不是皇子明,而是高句丽。”
蛮子都特么倾国而出,把大唐国土搞屏蔽了,你们还在搞内斗?
分不清轻重缓急?
刚才还斗志满满的群臣,立刻闭嘴了。
不是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而是辽东那边已经很久没有传来有效情报了。
根据过时的情报来做决策、搞微操,这是要亡国灭种的。
“按理说,就算高句丽大军压上,营州军也不至于没有反抗之力。怎么会一夜之间,突然连一封信也寄不出来了呢?”
房玄龄抚摸着山羊胡沉吟道,望向上座。
不知道陛下您有没有什么头绪?
“咳咳咳!”李世民干咳几声。
正是他在上个月头疼时,贸然发出的那封让张俭支援平州的诏令,帮助高句丽人完成了调虎离山的骚操作,让营州形势雪上加霜。
可以说,营州溃败,老李的远程微操要背一半的锅。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支由薛仁贵率领、被调虎离山的营州军,其实在平州活得好好的,而且也不止一次地尝试联系长安。
只是因为他们送的信无法走官道,被当成了民间乱传的杂音,被衮衮诸公们自觉屏蔽了。
长孙无忌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说:
“魏州都督府的部队已经北上了,行军大总管李世绩素有战功。这支部队应该……”
李世民在心里粗略估计了一下,摇头道:
“难,人数不足。”
当时派遣李世绩,战略目标是与营州军联合,维持平州局势、勘察平州情况。
而以平、营州均被封锁,营州军疑似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李世绩军恐怕独木难支。
“何况河北大雪,李世绩的行军速度大为拖累,恐怕不可能按时到达平州了。”房玄龄道。
这次他不是在瞎扯了,天气因素对行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根据李世绩回报,在经历大半个月的跋涉后,他们还没摸到幽州的边。
“以这速度,恐怕到时候平州都丢了,高句丽把防线都推到燕山一线了。”
李世民轻轻弹着龙榻的扶手,陷入了沉思。
高句丽的战略目标非常直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看出来也没用,辽东路远,大唐不可能吹口气,就将灭国大军传送到高句丽家门口。
现在就是比赛速度的局面。
是高句丽彻底占领、消化平州,在燕山一线构筑防线更快。
还是李世绩行军更快。
“如果让高句丽人抢先一步,占据燕山了地利,再重新啃下来就难了……”
李世民仰天思考着:
“该不该让李世绩放弃辎重,轻装急行军呢?”
轻装上阵的行军速度更快,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抢胜利点可以,但攻坚不行。
如何取舍,取决于高句丽能多快拿下平州。
可高句丽的攻势有多快呢?
不知道,情报完全断了。
甚至连高句丽到底出动了多少人,朝廷都一无所知!
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和燕山防线,一面是大唐将士的生命。
难以决策,难以决策……
就在这时,忽然有宦官来报:
“陛下,有急报!”
无端闯入小朝会,没有人敢责怪这宦官不懂事。
因为肯定有大事。
李世民微微向前挪了挪重心:
“什么事?”
“禀告陛下,是烽火!烽火告警!”
…………
崔民干回到幽州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向朝廷写信,汇报平州情况。
但河北大雪,靠什么“八百里快骑加急”把这封信寄到长安,黄菜都凉了。
为了提前将小表侄遇到的巨大危机传达给长安,老崔果断选择了另一种更原始、也更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
烽火。
烽火所能蕴含的信息很简单,显然不能替李明辩白冤屈。
但利用不同的烟、火组合,还是能够表达一些必要的信息的。
崔刺史亲自登上幽州城头,监督传令兵生起烽火狼烟。
片刻以后,数里之外的山头,立刻燃起了同样的烟火。
就这样,大唐境内、从北至南,成百上千个烽火台依次燃起。
无视山川风雪阻隔,向帝国的中心传达着同一句话。
…………
“居然是烽火。”群臣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
因为这种自古以来的传信方式太原始,所包含的信息太少。
只在边疆突发紧急战事时,才会有用。
而自从天可汗登基以后,四夷皆服,烽火已经很久没有用了。
可现如今,居然……
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抓紧了龙榻扶手:
“告的是什么警?”
宦官下意识地咽了口水,哆哆嗦嗦道:
“东北方,敌十五万!”
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气。
他们能猜到,高句丽在辽东下了重注。
但即使最不讲常理的大臣也没有想到,高句丽居然会倾国之力,以国运为赌注,全部押在这一战上!
高建武是脑子上头了吗?!
经历这种程度的动员,就算赢下此战,国内不会乱套?只要过个几年,辽东不还得乖乖吐出来?
“他是要置平州和营州于死地啊……”李世民眼神有些恍惚。
他紧紧抓着扶手,内心在做着极其痛苦的抉择。
高句丽如此大军压上,辽东必然撑不久。
说不定在此时此刻,平州已经彻底沦陷,燕山防线已经易手,幽州方向的求救信已经在路上了。
怎么办?
作为父亲,他可以命李世绩抛弃重甲、冲车和一切辎重,轻装突入平州。
在魏州都督府的主力几乎覆灭后,李世绩或许能冒险将李明他们救出来,如果李明现在还活着的话。
而作为皇帝,他也可以让李世绩不要着急,带齐装备,稳步行军。
先看住燕山之南,过一两年,当高句丽维持不住自爆的时候,再轻轻松松地收复失地。
一边是儿子,一边是社稷。
这碗水,真的很难端啊!
群臣一言不发,看着陛下,鸦雀无声。
不知过了多久,龙榻上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告诉李世绩,让他……
“稳扎稳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