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 第480章 乾元十载的约定,准备西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安城西。
    一队骑士踏着轻缓的马蹄,正徐徐而来。
    他们衣裳破旧,为首官吏的官袍上还打着补钉。
    数十名将士的盔甲上,满是刀剑的痕迹,能看出修修又补补。
    不论是文官还是将士,每一个将士的面庞上都写满沧桑。
    风霜雨打,眼神唯留坚韧。
    即便如此,崔汉衡还举着旌节。
    五色斑斓的羽毛,笔直的节杖,一如离开长安时一样,没有丝毫受损。
    与破烂的官服相映衬。
    万里迢迢,跋山涉水,他们的胯下的马匹,近乎全部更换。
    还有骑士牵着战马,其上驮着从西方得到,并整理的书籍。以及一些蔬菜、水果,草种子。
    这些是崔汉衡和杜环所肩负的使命。
    崔汉衡为大使,杜环为副大使。
    其中杜环将从西域开始,一路的风俗人情,全部记录下来。
    杜环还记录关于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民生策令。以及从凯撒时代开始的古罗马帝国。
    明确罗马人的信仰与追求,也表明罗马贵族在面对争端时的复杂性,以及与华夏人截然不同的思维和民族特性。
    相比于李瑄南巡回来,迎接崔汉衡、杜环等回长安的阵势更为隆重。
    李瑄特意号召两万名天策卫、神策卫、飞龙禁军、龙武军、羽林军,着各色盔甲,骑骏马。自长安城外十里,沿途屹立。
    李瑄又亲自带着文武百官,以及太子李奕,燕王李淞,不置华盖,于仪仗之下等待。
    在李瑄的视线之中,崔汉衡持节杖的身影,在晨曦的光芒下,逐渐靠近。
    由于环境艰险,只备数套官服的使团,全部将衣服穿破。但在熠熠生辉的节杖之下,却不显得落魄。
    他们所过之处,禁军肃立,战马不吭声。
    文武百官,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
    崔汉衡等使团成员的目光无比动容。
    回到长安,仿佛真正回到家乡,心中的石头落地。
    在万里之外,思想如排山倒海。
    每一个人都归心似箭,希望再见到国家与家人。
    更有一些使团成员因阔别家乡日久,产生“近乡情怯”。
    他们也惦念旷野捐躯的将士们,一路上的艰辛,他们记忆犹新。
    在那些野蛮的部落眼中,巍峨大唐不过是大一点的部落。他们看上大唐的宝马与财宝,夜郎自大。
    崔汉衡、杜环等人在天子百步外驻马的时候,不待他们向李瑄走开,李瑄就带着太子、燕王,五位宰相,快步向他们走去。
    “臣等拜见至尊….”
    五年过后,崔汉衡、杜环等再行唐礼,向李瑄拜道。
    再见到意气风发的至尊,他们热泪盈眶。
    至尊一点都没变,他们离开的这几年,大唐越来越强大。
    “诸卿、诸将士不必多礼。你们排除万难,敢为人先。用五年时间,往返罗马与大唐,注定彪炳青史,大书特书朕代表天下,感谢诸卿、诸将士为大唐跋山涉水,迈向未知。自此以后,罗马将在大唐的视线之内……”
    李瑄亲自将崔汉衡、杜环扶起来,为他们整理衣冠。
    只看这满身痕迹,就知道他们的艰难。
    五位宰相、太子、燕王,分别搀扶其他官吏、将士,即便是随行的役夫,也得到殊荣。
    “臣谢陛下……”
    曾经,效仿张骞、班超故事,是使者毕生憧憬的事情。
    张骞流落西域十数年,是华夏开拓西域的重要功臣;班超生入玉门关,可歌可泣。以前崔汉衡对他们心驰神往。
    现在则再无对他们的憧憬。因为他认为张骞、班超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李瑄这种的圣君。
    “先不必多说,朕已摆好酒宴,在萼相辉楼宴请诸卿。”
    李瑄握住崔汉衡的手。
    现在他不想知道罗马的诸多事宜,只想为崔汉衡、杜环等人接风洗尘。
    崔汉衡等人再次拜谢。
    他们随李瑄的龙辇,在浩大的声势中,准备转向明德门,然后从朱雀大街通过。
    六年多前,罗马特使阿波加斯携带的苹果等农作物,已经培育成功。
    大唐初尝不一样的苹果,而且还有红苹果。
    这是好兆头,大唐可以沿着适合种植苹果的经纬,逐步在大唐推广苹果。
    以进一步的选育、培养。
    届时,可以丰富唐人的食物,为百姓增加营养。
    由于“崔汉衡出使罗马”,一度在《大唐月报》上大宣特宣,使天下士庶都知晓这件重大历史事件。
    所以,无数人期待崔汉衡将新物种带回大唐。
    也有人对罗马产生好奇,想放眼去看罗马世界。
    是以,在朱雀大街上,长安百姓对崔汉衡、杜环等归来,表示隆重欢迎。
    崔汉衡、杜环等,也感叹于大唐的变化。
    崭新洁净的水泥路,旁边的姹紫嫣红,直到冬天,才会凋零。
    西方称长安为“盛开鲜的城市”,实至名归。
    君士坦丁堡这座战略要塞,和长安相比,都远远逊色。
    这些变化,都要归功于李瑄超脱寻常的眼光。
    李瑄的策令,一旦下达,各部各属,无条件执行。
    因为李瑄的策令一定是对的。
    那些反对李瑄者,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就这样,在百姓的热烈欢迎中,崔汉衡、杜环等人沐浴更衣,到达萼相辉楼,进行一场隆重的宴饮。
    期间,崔汉衡向李瑄进献西兰、生菜、欧楂、绿豆、包菜、菊苣、荷兰豆、燕麦等可食用的农作物,并带来更好品种的农作物,以及一些树木、卉种子。
    物种的大流通,使国家的农作物更加丰实。
    现就等待有人去发现那边新大陆,将新大陆上更有价值的物种,带回大唐,为工业的变革,打下基础。
    另有罗马、古罗马典籍,文籍,疑似史料的书籍四百三十七卷。
    民间传说、故事,八十九卷。
    宗教书籍二十七卷。
    涉及到科学、工艺技术、农业、冶铁技术、数学的书籍,二百四十八卷。
    另外崔汉衡和杜环还向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汗国的商人购买书籍三百八十卷。
    其间还有记载不列颠诸岛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历史。
    他们信奉战神,对罗马的宗教非常抵触。
    这些记录虽然有些语焉不详,也有胡编乱造的成分,但可以作为辅助研究。
    特别是涉及到科学、农业、数学等技术的书籍,对大唐来说,是毫无疑问的瑰宝。
    崔汉衡是用神臂弩的技术换来的,才使这些书籍成功从罗马带出去。
    君士坦丁五世对强大的神臂弩垂涎三尺,认为他只要有这些,可以让保加利亚蛮子付出代价,洗刷罗马的耻辱。
    这也是李瑄曾授意过的。
    神臂弩并非神器,只在宋代叱咤一时。火炮的出现,对神臂弩是降维打击。
    现在大唐在全力发展火炮、火枪。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罗马帝国拥有神臂弩,并不能对大唐造成威胁。
    大唐即便当今强盛,万国来朝。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国外的技术,有许多是可以借鉴的。
    李瑄非万能,可让大唐少走许多弯路。
    这些书籍,会被抄录一遍,然后放入智慧宫中,供学者去研究。
    一日尽欢,宴会散去。
    李瑄让崔汉衡等在长安休息一日后,在甘露殿召崔汉衡。
    “拜见至尊!”
    崔汉衡换上新官袍,向李瑄拜道。
    “崔学士请坐。”
    李瑄使崔汉衡看坐,并令宫女准备茶水。
    “谢至尊!”
    崔汉衡再谢。
    “此行罗马,感觉如何?”
    李瑄开门见山地向崔汉衡询问。
    “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古罗马时代的荣光。他们的历史非常有意思。臣且认为,一旦罗马帝国击败保加利亚人和大食人,再次强大,并非不可能。”
    崔汉衡客观地向李瑄回答道。
    罗马人,一改崔汉衡对“四方皆蛮夷”的固有印象。
    古罗马帝国的成功,使今罗马帝国的贵族,无不怀念往昔的荣光。
    君士坦丁五世虽看着一副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样子,但内心如虎,想借大唐的势,灭掉大食。得到大食的富庶领土,从而全力对抗悬挂在头上的保加利亚蛮子。
    “我与你所见略同。”
    李瑄明白,现罗马帝国,会有一次大复兴。
    那是在大食帝国衰落的时候。
    不过历史已经面目全非。
    如果君士坦丁五世能完成心里的布局,他在历史上必可称之为“大帝”。
    “罗马虽有潜力,但至尊为天可汗,天下共主。大唐的军事、制度、经济、文化,都全面飞升。让他们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进可攻,退可守。大食人征服波斯人的例子,意味着我们华夏人,也可以度化大食人。至尊只要在那片土地上除贱为良,至尊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安拉……”
    崔汉衡又向李瑄禀告道。
    他这次回到河中,特意了解一下波斯、大食,与杜环有过深入探究。
    河中的许多国家对待信仰,可谓朝信暮变,并不虔诚。
    吃饱穿暖,是他们唯一的诉求。
    他们没有国家的概念,为国家而战,不过是因为丰厚的赏赐,也有混口饭吃。
    “有伊拉克地区,大唐将如利剑一样,直抵罗马的咽喉,现在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为我们在底格里斯河建立雄伟的巴格达。那里将是我们直面叙利亚的前线,我们也将占有幼发拉底河。旦夕可至地中海。我们跨过波斯湾,西占领看似荒凉的半岛,北占领阿塞拜疆等高加索山脉地区,那里可以培养为粮仓。从河中到地中海,未来的岁月,我们要在五年内,完成改革,自给自足。十年内,可以反哺大唐核心的中原地区。如此,华夏帝国的版图将初成。”
    李瑄向崔汉衡描绘心中的宏伟蓝图。
    整合资源后,完全不是一个体量。
    而且大唐正在朝工业革命发展。
    不下数十年,大唐攻下君士坦丁堡,就如探囊取物一样。
    “至尊圣明!”
    崔汉衡由衷地佩服至尊,拿下伊拉克地区的利益分配。
    在罗马的时候,君士坦丁五世还因大唐要伊拉克地区颇为不满,晾了崔汉衡一段时间。
    好在在阿波加斯的劝说下,君士坦丁五世最终同意。
    在君士坦丁五世的设想中,大唐不可能横跨万里,去掌握一个复杂的土地。
    天可汗和唐人,迟早会止步于西征。
    “崔学士,与罗马帝国的约定为几何?”
    李瑄问崔汉衡最重要的事情。
    “回至尊。按照约定时间,华夏历三四六三年八月,大唐和罗马共同向大食发兵。臣代表大唐,与君士坦丁五世盟誓。”
    崔汉衡向李瑄回答道。
    华夏历三四六三年,即为乾元十载。
    还有两年时间,大唐要开始准备粮草,并令波斯王国储存物资,也要确定调兵遣将的时间。
    而大唐在乾元九载春,便会进行换届。
    等到乾元十载八月,可稳定局势。
    现也是大唐国力最雄健的时候,拥有青铜火炮,拥有一些火枪。
    向征伐回纥一样,对大食人迎头痛击。
    历史上的艾布·哲尔法尔·阿拔斯是如李世民一样的雄主。
    但此时的大食帝国,在失去呼罗珊地区等广大区域,损兵折将,向大唐缴纳大量求和的财宝以后,远远没有历史上“曼苏尔”时代一样,成为当时的第一帝国。
    “两年,朕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胜利一定属于大唐。”
    李瑄已经说过,要御驾西征。
    这次,他会带上两个儿子,让他们开开眼界。
    也让他们亲身体会,什么是军旅。
    让他们看到火器,确定今后的发展路线。
    发动战争,不是目的,不是为一时喜怒。
    为国家得到利益,才是目的。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唯有永远的利益。
    别看现在罗马帝国与大唐联盟,一旦他们共同的敌人“大食帝国”不在。
    两者立刻会成为竞争对手。一点矛盾,和不公的情绪,都可能演化为新一场战争。
    随后,李瑄又与崔汉衡聊一些关于一路上的见闻,以及罗马的风俗人情。
    中午时分,两人一起进食。
    一直到下午日落,崔汉衡才离开甘露殿。
    次日,李瑄召见杜环,同样以国士对待。
    杜环将他写下的笔记,全部献给李瑄。
    这些全部是真实的记录,让李瑄能更直白的了解一路上的艰辛,和罗马的风俗。
    待换届之时,崔汉衡和杜环,李瑄都会重用。
    随行的将士重重有赏,军衔最少提升三级。
    死去的烈士,优待家属,授予“勇士勋章”。
    勇士勋章者阵亡,其家属可得良田百亩,黄金一斤,彩锻百匹。
    子女从军,优先提拔,授予军衔。
    又过一日,李瑄才到政事堂,与宰相们商议西征之事……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