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 第384章 李岘拜相,更改军制,开缉捕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有守洛阳长久的故事吗?以前王世充的下场极惨。”
    安禄山即便是胡人,也知道洛阳虽是八关拱卫,但却也是四战之地。
    这些关隘除了年久失修,更是因为战略意义不大。
    敌人八面强攻,总有一面会失守。
    另外,洛阳虽然粮食充足,那含嘉仓为天下第一粮仓。但若固步自封,洛阳盆地的产粮一定是不够的。
    洛阳主要是漕运便利,大运河可以源源不断向洛阳运输江淮、江南的粮食。
    一旦放弃向外扩张,漕运必被切断。
    二十多万大军,迟早会坐吃山空。
    如渑池、新安、洛阳一带,又是多山地方,这几个月来,无数百姓跑到山里躲避战乱。
    一味劫掠是杀鸡取卵。
    “陛下,臣也知道洛阳难守。但我们不以守卫洛阳为主,只是收缩兵力。否则兵马分开,恐再出现河北的结局。待崔乾佑击败灵宝的唐军,就能拨开云日见光明。”
    “趁这段时间,加固洛阳的关隘。令崔乾佑强势挑战唐军,逼迫引诱!”
    严庄将话说得很好听,也给出一定理由。
    南阳的武令珣、田承嗣虽然能打,获得一场漂亮的胜利。
    但南阳城终究未能拿下。
    最近传出消息,南阳换帅,唐军听从于王难得的命令。
    王难得的勇猛世人皆知,在范阳起兵前,王难得比郭子仪、李光弼还出名。
    安禄山曾向李隆基推荐将领,每每都说其推荐的人勇猛不下于陇右王难得。
    更何况严庄不清楚李瑄在外面的布防。
    南阳方面的军队一旦失去,洛阳南面将漏洞大开。
    索性提前收缩布防。
    “高侍郎,你怎么看?”
    安禄山犹豫不定,问狗头军师高尚。
    “唐军自潼关大败以来,不敢强攻陕郡,显然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臣只是担心唐军一直与我们耗下去。大军集中在洛阳,又无范阳、渔阳的音信,长久必丧失斗志。”
    高尚拱手向安禄山说道。
    李瑄是很能沉住气的统帅。大非川之战,唐、吐两兵皆发,对峙于青海,却拖了几个月才发生决战。
    现灵宝的唐军铁骑,已经驻扎两个月。
    除了平日在黄河上乘舟巡视的士卒和一些探马外,只是一些虚张声势的操练。
    另外,高尚分析过李瑄用兵,几乎不打正面决战。
    如果正面决战,必然会拖过去,或改变策略。
    往往通过迂回、截击、引诱、围歼、分割、突袭等方式,将敌人打败。
    如此种种,使李瑄每一战都能以微弱的损失,获得巨大的战果。
    “回不了范阳,无法扩张南阳、淮南,陕郡又无胜算,岂不是天亡我也?”
    安禄山向胡榻上一靠,大声悲呼。
    一想到此,安禄山就有“突发恶疾”的征兆。
    他猛然站起身,死死盯着高尚和严庄。
    “陛下息怒!如果唐军一直按兵不动,我们再派武令珣、田承嗣领精锐到陕郡,两军汇合一处,直接围堵唐军营寨,与其决战。”
    “我们的健儿骁勇,主力犹在,猛将如云。当年刘邦一败再败,依旧再垓下赢得项羽,成为最终胜利者。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严庄战战兢兢地安慰安禄山。
    他埋怨高尚哪壶不开提哪壶,战局千变万化,谁知将来会发生什么?
    严庄虽然有无尽的忧虑,但他是怀揣希望的。
    安禄山听后,怒气渐渐消退,又缓缓坐下。
    他从起兵以来,一直以汉人为谋主,现在他毫无头绪。
    刚从范阳起兵的时候,燕军势如破竹,占领洛阳。
    那时的安禄山不可一世,按捺不住心思,在洛阳称帝。
    李瑄西域起兵,已经突袭到河西的消息传来,安禄山只是大骂李瑄道貌岸然,加上谋主严庄的分析,合纵连横,坚信胜利者是自己。
    当李瑄完成马嵬驿政变,引诱并击败安守忠以后,形势为之一变。
    李瑄就像悬挂在安禄山头顶上的利刃。
    明明燕军主力还在,势与力都被蚕食压缩。
    “就依你们的策令行事,如果洛阳有失,朕先把你们宰了。”
    安禄山虽采纳严庄的意见,但正他气头上的他说出一番令人寒心的话。
    他本意是想让严庄、高尚尽职尽责,但本身就行事暴戾,谁会不多想呢?
    他之所以赞同在关键时刻,主动与唐军死磕,是因为安禄山本就喜欢这种战斗方式。
    在东北打仗的时候安禄山比较呆板,所以多次出现惨败的局面。
    而安禄山的胜利战绩,也多是用精兵正面进攻碾过去。
    史思明继承安禄山的一些战争打法,所以遇到郭子仪、李光弼这种用兵灵活、不靠常理出牌的人,被耍得团团转。
    正因为如此,安禄山对自己的燕云铁骑和曳落河铁骑抱有希望。
    他相信严庄所说,陕郡一战,就是拨开云日见光明的时刻。
    只要将李瑄的主力歼灭,他的精兵回河北,郭子仪、李光弼一定不是对手。
    届时,再四面开,一统天下。
    “臣不敢辜负陛下!”
    严庄和高尚满头大汗地齐声说道。
    “一定要与范阳取得联系,还有史思明,令他务必守住范阳,将范阳府库的金银珠宝散出,招募幽营猛士,和六胡州士卒。”
    安禄山又向严庄和高尚说道。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赏罚分明,在发病之前,还能量才适用。
    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将领跟随他造反。
    “遵旨!”
    严庄和高尚再拜。
    又商议一些事宜后,严庄和高尚退出明堂。
    安禄山为“一醉解千愁”,令李猪儿叫皇宫中的嫔妃为他跳舞。
    要跳《霓裳羽衣舞》。
    穆穆焉,皇皇焉,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
    明堂是古往今来最壮丽的建筑,它有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象征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象征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
    二百四十九尺的建筑,直插云霄,长安的萼相辉楼虽号称天下第一楼,但不如明堂的三分之一高大。
    是以,明堂是安禄山最满意的娱乐之地。
    他喜欢被人抬着,到三楼饮酒作乐,这样能显得他比长安的皇帝和秦王更高远。
    这是天上人间,没有哪里能比得上。
    安禄山已经想好,即便统一天下,他也会住在洛阳。
    被李隆基丢在洛阳的嫔妃,都是被冷落的,甚至李隆基早已忘记她们。
    在洛阳的深宫中,她们落尽颜色。此时成为安禄山的妃嫔,只能去取悦安禄山。
    安禄山也在酒色中迷失自我,他将来还想接管李隆基在长安的妃嫔,以及杨玉环。
    从而得到李隆基一切。
    ……
    长安,太极宫,政事堂。
    李瑄刚得到郭子仪、李光弼向他请命进攻范阳的军文。
    他们认为攻灭安禄山的老巢,斩断其根源,安禄山的叛军将逐渐失去斗志。
    不过李瑄在得知河北十七郡光复后,与李泌商议过计策。
    他觉得应该继续压缩安禄山的生存空间。
    唐军主力与安禄山的决战到达一触即发的地步。
    早日光复洛阳,天下才可以安稳。
    于是,李瑄下令李光弼率领三万士卒,外加三万河北义军、郡卒,率领王思礼、仆固怀恩,李光进、李国贞等大将,北上收复范阳,不给逃亡范阳的史思明有喘息的时机。
    现在范阳因牛廷阶的战死,一万范阳守军覆灭,兵力空虚到极点。
    他相信李光弼筹集辎重后,可以轻易攻破范阳城。
    将任务交给李光弼也是有原因的,李光弼的老家就在营州柳城,又是契丹人的身份,幽营胡人、六胡州部落等容易归服。
    另外,李瑄不能忍受奚族、契丹、室韦、靺鞨、同罗等部随同安禄山一起背叛大唐,奸淫掳掠,会对他们施行强硬政策。
    李光弼要随时面对这些胡部的进攻与防御。
    郭子仪则率领两万河陇边军士卒和三万河北义军南下,进攻邺郡,汲郡这两个黄河以北的郡。
    只要拿下这两个郡,就能将安禄山彻底锁死在都畿之地。
    郭子仪再见机行事,寻找机会渡过黄河,断安禄山退路。
    李瑄在陇右、河西的兵马已经到达河东,一共六万五千人,其中有三万骑兵。
    李瑄令李广琛、辛云京率领三万河陇军,翻山越岭到达上党郡的太行陉前。
    太行陉是太行山最南面的关隘,在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过太行陉,向南渡过黄河,就能威逼洛阳。
    同时,出太行陉也可以直接进攻汲郡。
    此举也是在威逼安禄山。
    最多还要三天,李广琛和辛云京就能到达太行陉。
    目前太行陉只有少量的燕军把守。
    对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令传出去后,李瑄召尚书右仆射李岘入政事堂。
    李岘半个月前回到长安,被李瑄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辅助李瑄处理尚书事务。
    裴遵庆将官制改革基本完成,去除使职,还权力于六部。
    这种改革看似困难,实际上很简单。
    因为那些兼任使职的人,都被李瑄架空。
    光杨国忠一个人兼任四十多个使职,他一死,放归诸多权力。
    现正在稳固六部的执行力,文武百官心知肚明。
    在地方上,只有采访使、转运使、盐铁使这类监察类使职。
    时机成熟,李瑄会重新布置。
    另外就是李隆基新任命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这些人的权力容易化解,因为他们没有根基和威望。
    李瑄认为,首先将朝廷中央权力巩固,固若金汤,掌握军权的情况下,才能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
    到时候谁出头就收拾谁。
    在军事上,李瑄开始任命“都督”。
    不加使职,仅靠都督掌兵权。如王难得的南阳都督,哥舒翰的河东都督,李广琛的上党都督。
    在西域,李瑄任命鲁炅为柘枝都督;在抵抗吐蕃的前线,南霁云为柏海都督,段秀实为青海都督。
    在抵抗回纥的前线,李瑄任命李朱师为武威都督,郭虚己为敦煌都督。
    在李光弼、郭子仪“嘉山大捷”的消息传来以后,李瑄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都督,郭子仪为太原都督。
    都督掌握若干个军的军权,类似于“战区”,为正三品,关看品秩,等同尚书。
    但李瑄没有因为李光弼、郭子仪的功绩,加他们的文职,而是加爵位、勋、勋章。
    都督不再掌握政事。
    如武威郡有都督,但还会有一名武威太守,执政地方。
    不像之前,都督掌军政大权,一郡有都督,只能由“长史”行执政权力。
    而长史明显是都督的“属吏”。
    李光弼、郭子仪名义上的节度使,已经没有掌军的说服力。他们的真正兵权,是都督。
    因为李瑄下发隶属于“天策府”的兵符。
    指定都督掌军权,而非节度使。
    现在李光弼、郭子仪还掌握后勤、召兵的权力,但以后李瑄会削去这份权力。
    以后计划从西亚、中亚,到内地沿海,会设立二十四都督,掌握军权。
    李瑄也向李泌、李岘询问过,类似于宋代那种兵制,武将没有兵权,但那样军队战斗力一定变弱。
    当下李瑄会保证将领的军权,但已经不可能像之前节度使一样,集军、政、财为一身,如同军阀。
    现在军使也被李瑄改变,称为“将军”,如赤水军使,现全称赤水将军。
    但将军也不能遍地都是。
    军衔的出现,尤为重要。
    通过军衔,确定一个将领的地位和能力。
    具体的军衔李瑄暂时没有提出。
    战争还未结束,李瑄就对军队大动干戈。
    这是李瑄独有的威望。
    另外,李瑄并没有削弱将领的军权和地位。
    貌似只是改了一下称呼。
    相反,众多将领,还增加“爵位”。
    连小军的主将,都有县男的爵位。
    李瑄政变后,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所有的将领品级都有提升,有的勋升三级以上。
    这种光宗耀祖的事情,让将领们非常开心。
    他们更渴望在对抗叛军的战斗中立下功绩,获得更高的地位。
    秦王的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一些出身不高的将领满是动力。
    军中有太多从普通士卒提拔为将军的例子,这些故事感染全军。
    与此同时,李瑄正式更名常平新兵为锦衣卫。
    令廖峥嵘为锦衣卫指挥使,激活各地常平新兵。
    锦衣卫指挥使不是使职,被李瑄定为从三品的职事官,统领、调度锦衣卫,可推荐贤才。
    县的锦衣卫首领为百户,从八品上到从七品下。
    郡的锦衣卫首领为千户,从六品上到正六品上。
    道的锦衣卫首领为万户,从五品上到正五品下。
    锦衣卫不再征收常平粮仓的事宜,主要监察百官,缉捕盗贼。
    但锦衣卫只有执法权,没有处置权。
    不能动用私刑,更没有先斩后奏。
    “拜见秦王……”
    李岘入堂后,向李瑄一拜。
    他因关中暴雨,被杨国忠推卸责任,贬为长沙太守。
    再回长安,已是物是人非。
    李瑄这个昔日变革派领袖,完成政变,登上权力中心。
    虽然已经回来半个月,但李岘依稀记得半个月前的一幕。
    他距离长安城还有五十里的时候,李瑄在天策卫的拱卫下,在一个驿站等候他。
    李瑄见他的一句话,不是问礼,不是寒暄,而是:延鉴归来,变革成矣!
    那一晚,他们在驿站内的烛火下,促膝长谈。
    明明国家危急,安禄山还占据东都,在李岘的视角中,河北扑朔迷离。
    但李瑄却谈论政务,总结上次失败的原因,如何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何重拾道德礼法,改变天下的风气。
    尽管李岘插话,表示对吐蕃、回纥的忧虑,但李瑄依旧不在乎。
    最终,李岘明说下,李瑄才说出“最大的敌人不是安禄山,更不是吐蕃回纥,而是国家的内部;最大的困难,是为变革;最大的梦想,是百姓温饱。”
    安禄山之流,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惟有被叛军占领、劫掠过的地方,需要倾心去处理。
    李岘感动得落泪,他觉得自己小心眼,先前还因为李瑄政变耿耿于怀,入长安没有明确的打算。
    不论李瑄将来如何,李瑄还是一心为百姓的“小相公”。
    那天晚上,他当即表示:秦王伸张正义,下官愿助一臂之力。
    李瑄振奋,两人相拥而睡。
    次日,李瑄和李岘携手回长安,并向李隆基举荐李岘为尚书右仆射。
    为大唐的第二名宰相。
    “右仆射不必多礼。”
    李瑄正在处理政务,他放下笔,请李岘入座。
    李泌闲云野鹤,没有官职。
    他一再拒绝李瑄的任命。
    李瑄与李泌更多是商议军事,政务一般先与李岘商议,然后再召三省六部的官吏到议事堂。
    李岘的才干,李瑄非常认可。
    他觉得历史上,李隆基、李亨、李豫爷孙三人都不会用李岘和李泌。
    别看李岘五次拜相,六次官拜尚书,实际上被掣肘的非常厉害。
    从宦官,到大臣,都能在踩李岘一下。
    犯颜直谏,又不被采纳。
    主要是安史之乱后,政事堂的改革,使宰相不能像开元天宝那样强势。
    权力也远远不如。
    “秦王所言的锦衣卫制度,我认为对地方多有冲击,长久以来,恐难遏制。”
    李岘落座后,最先向李瑄提出这个问题。
    按照道理来看,锦衣卫能直达乡里,与百姓交谈,非常高效。
    哪个地方县令与豪强大族勾结,百姓道路以目,锦衣卫可以直接上报。
    但这就和贪官污吏一样,如果没有人治锦衣卫,随着承平日久,必然被腐化。
    这是人心欲望使然。
    不论是锦衣卫百户、千户,和地方官吏勾结,还是锦衣卫因为私怨、政绩,诬陷地方官吏,都会出现悲剧。
    更怕的是,地方官吏因为畏惧锦衣卫,依附在锦衣卫下面,产生本末倒置的风气,影响全国。
    “延鉴误会了,锦衣卫可监察地方官吏,地方官吏也可以举报锦衣卫,两个衙门互相监管。地方官吏如果身正不怕影子斜,不需要畏惧锦衣卫。”
    李瑄知道,即便如此,玩忽职守,沆瀣一气的事情还会发生。
    反腐是持续的。
    今日李瑄信任的大臣、将领,明日变成一个贪官,李瑄毫不意外。
    朱元璋剥皮充草,依旧遏制不住人性的贪婪。
    “下官觉得秦王建立的锦衣卫,地方不容易监管。”
    李岘还是有忧虑。
    锦衣卫会成为地方官吏心中的阴云。
    “现在是乱世,国家还未大定,豪强、贪官遍地都是。二十年后,我再次削弱锦衣卫。另外,我打算令诸郡、县衙门,设立缉捕快手,简称捕快,专侦缉捕。另外朝廷开缉捕科,及第可任捕头,县捕头为从九品到从八品,可凭借功绩晋升至大理寺、刑部。”
    “以专门执行缉捕犯罪的捕快,代替县兵。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监视锦衣卫。”
    李瑄向李岘说出自己的计划。
    本来一个县中,只有县令、县丞、县尉三个职事官。
    其他的六曹都是流外官。
    现李瑄再加一个职事官,捕头。
    捕头干的好,可以升职为县尉、郡别驾,甚至大理寺、刑部。
    历史上的捕头地位并不高,甚至捕快还有“衙役”之称。“役”并不是一个好的形容。
    现在如今衙门的差役、皂隶,更是底层中的底层。
    但李瑄认为,断案、缉捕,为地方大事。
    没有水平的话,冤枉一个好人,比放走十个坏人更令人寒心。
    捕快需要高素质人群,特别是捕头,要丰富的学识,聪明能随机应变,敏锐有刑侦能力。
    这样才能维护好一地治安。
    另外,连普通捕快都要捕头亲自挑选、招募,必须识字,为流外官,不再是皂隶。通过考试晋级为捕头。
    当然了,李瑄也清楚让一群饱读诗书的人,特别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子参加“缉捕科”不现实。
    但大量录取缉捕科的及第者为官,总能吸引一些小姓、寒素。
    李瑄已经打算好了,他迟早会提拔一名优异的县捕头一步步为刑部尚书,参知政事。
    让有学识的人重视缉捕科,完善国家的律法。
    “听秦王之论,下官觉得自己还要多加学习。”
    李岘有超乎常人的思维逻辑,他立刻明白李瑄设立捕头的用意。
    早在高陵当县令的时候,他就发现缉捕方面的纰漏。
    他翻阅案宗,发现皂隶、县卒不仅不规矩,还有凭借臆断抓人。有的时候,县尉都糊里糊涂的。
    甚至在任京兆尹的时候,李岘也发现长安缉捕的不合理之处。
    长安万年衙门雇佣有不良人,不良人虽有点用处,但隐瞒、冤枉的事情也比比皆是,素质甚至还不如郡县的皂隶。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