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92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的发展重心放在国内,因此改年号为开元初年。
    按照金茂的想法,不如直接去掉改用一个类似公元的方式去记年号,方便又快捷。
    只不过,全民普及有些困难,下面的人还没懂数字记录时间,这需要一个过程。
    开元初年,三月。
    自从上次颁布反贪新政,结果只查出小猫两三只。
    实际情况则是北方受灾严重,才导致用粮之多超出预期。
    好在金茂并未吝啬储备粮,使得这个寒冬冻死饿死者少了九成以上。
    当金茂将此事昭告天下,百姓们纳税热情高涨。
    谁说得准,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家遭灾了呢?
    只要有国家兜底,多交点粮都不算什么问题。
    然而,金茂并不想因此而多征税,提议为这件事开大朝会。
    “诸位爱卿。”
    金茂身穿皇帝衮服,传达自身意图道:“百姓才刚得几年和平日子,朕不欲增加负担于他们之上。此次赈灾虽成效显著,但亦暴露出我朝粮食储备体系之不足。朕以为,与其增税于民,不如从根本上增强国家之粮食自给能力。”
    朝堂之上,群臣闻言皆是一凛,纷纷凝神倾听。
    “朕欲推行两项举措,”金茂目光如炬,继续说道,“一是鼓励农耕,扩大耕地面积,引入先进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兴修灌溉系统,以防旱涝之灾,确保农田丰收。这两项工程浩大,需举国之力,然其长远之利,足以惠及子孙万代。”
    司徒戏志才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高瞻远瞩,此策实乃治国安邦之良方。只是,资金与人力如何调配,还需细致规划。”
    金茂点头,示意戏志才继续。
    “臣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的研发与实施。同时,可招募民间工匠与农夫参与建设,既解决了就业,又促进了工程进展。至于监督与管理,则可设立专门机构,确保资金与人力使用得当。”
    金茂听后,颇为满意,道:“司徒所言极是,便依此计行事。此外,朕还要提醒大家,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务必增强民心,共筑国家之基石。”
    军机大臣诸葛亮出列道:“陛下,此事重大,须有专人负责方可监督到位,臣提议选贤举能,让一位德高望重者主持此事!”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扫视朝堂,沉吟片刻后道:“诸葛大人所言甚是,人选需得既懂农事,又有威望,能服众心。朕意已决,任命工部侍郎华歆为此次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总督,全权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监督。华歆大人素有实干之名,且在民间声誉颇佳,定能不负朕之厚望。”
    华歆闻讯,连忙出班跪谢:“臣华歆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朝廷重托,确保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顺利推进,造福百姓,强我国本。”
    金茂颔首,目光中透露出期许:“好,有华歆大人在,朕心甚慰。诸位爱卿,此事虽已有专人督管,但朕希望各部能通力合作,无论是户部调配资金,还是吏部选拔人材,乃至兵部在必要时提供协助,皆需紧密配合,共同推进此利国利民之大计。”
    诸葛亮出声反对道:“陛下不可!华歆年轻资历浅,臣以为不足以担当重任。”
    这时,礼部尚书张昭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此举实乃高瞻远瞩。臣定当与教育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农耕水利学院’早日落成,选拔良师,编纂教材,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批精通农耕水利的栋梁之才。”
    户部侍郎李严亦出列道:“臣愿全力支持华歆大人之工作,确保所需资金及时到位,无有匮乏,以助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顺利施行,不负陛下厚望。”
    吏部郎中赵高亦表态道:“吏部自当精心选拔,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熟悉农耕的田间老农,还是精通水利的工匠技师,只要有所长,皆愿为国效力者,吏部必当量才录用,以助此大业。”
    兵部侍郎马超亦上前道:“虽兵部主要职责在于守护边疆,保卫社稷,但若农耕水利之事确有需要,兵部亦愿调拨人手,协助运输物料,或是在紧急时刻提供安全保障,确保项目无忧。”
    金茂听后,龙颜大悦,笑道:“好,有诸位爱卿齐心协力,朕坚信我朝农耕水利之事定能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国力昌盛指日可待。今日朝议至此,望诸位爱卿回去后各司其职,不负朕之期望。”
    众臣齐声应和,纷纷退下,朝堂之上,一片和谐共进之景,仿佛预示着大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
    众臣齐声应诺,朝堂之上,一片振奋之态。金茂见状,心中满意,继续道:“再者,朕决定设立‘农耕水利学院’,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事交由礼部与教育部门共同筹办,务必使其成为我朝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摇篮。”
    礼部尚书赵恒闻言,立即上前一步,恭敬领命:“臣赵恒领旨,定当竭力配合教育部门,精选师资,完善课程,确保农耕水利学院能成为国之栋梁的摇篮,不负陛下厚望。”教育部门主管李昱也随即出列,神色坚定:“臣李昱遵旨,将全力投入到学院的规划与建设中,力求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战经验的农业精英。”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大臣,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励:“此外,朕亦有意加强海外贸易,拓宽丝绸之路,引入异域物产,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国力。此事需户部、工部及外交部紧密合作,制定出详尽的策略,既要保障商贸安全,又要最大化利益。”
    户部侍郎孙浩即刻回应:“臣孙浩明白,将立即着手调研各国市场需求,调整关税政策,为海外贸易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国库收入持续增长。”
    工部侍郎周宇紧随其后,信心满满:“臣周宇定不负所托,将组织工匠研发新型船只,提升航海技术,确保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外交部尚书王瑾亦表态:“臣王瑾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外交联系,争取签订更多互惠协议,保护我国商队在外安全,同时推广我朝文化,增进友谊。”
    金茂见众臣皆已明确职责,心中甚是欣慰,他缓缓起身,龙袍加身,威严中不失慈和:“朕深知,国之强盛,非一日之功,需尔等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望诸位爱卿不负朕心,共筑我大好河山,开创万世基业!”
    朝堂之上,再次响起整齐划一的应答声,每一位大臣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整个国家仿佛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所充盈,正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随后,金茂转向身旁的太监总管,轻声吩咐道:“传令下去,即刻筹备‘丝绸之路文化节’,邀请各国使节参与,展示我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瑰宝,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异域文化,让百姓得以领略世界的多彩多姿,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太监总管领命而去,步伐匆匆,显然对即将展开的文化盛事充满期待。金茂又望向户部尚书,语重心长地说:“爱卿,务必确保商路畅通无阻,对于沿途的盗匪与不安定因素,要坚决予以清除,为我朝商队保驾护航。同时,增设驿站,方便行人休憩,传递信息,使我朝与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户部尚书闻言,立即跪拜领旨,心中暗自思量如何高效执行,确保每一分资源都能用在刀刃上,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金茂的目光最后落在礼部尚书的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礼部,则需精心筹备外交礼仪,既要展现我大国的风范,又要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使每一次交往都能成为加深友谊的桥梁。此外,选派才学兼备之士出使各国,带去朕的问候与和平的意愿,带回他们的智慧与经验。”
    礼部尚书听后,心中涌动着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外交的重任,更是文化交流的先锋。他郑重承诺,定不负圣望,让每一次出使都成为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契机。
    随着一道道旨意的下达,整个朝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推动,每位大臣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共同绘制着一幅幅繁荣昌盛、文化交融的壮丽画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的未来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缓缓展开。
    而在这股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礼部尚书尤为注重细节,他深知每一次交往的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两国友谊的基石。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使者团队,成员中既有博学多才的学者,也有擅长艺术的工匠,还有精通各种技艺的民间高手,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本国的文化魅力。
    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从珍贵的丝绸锦缎到精美的瓷器,从描绘山川美景的画卷到记录历史智慧的典籍,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好交往的诚挚期盼。在出使的路上,使者们不仅传递着和平的信息,还沿途记录下所见所闻,准备将这些异国风情带回国内,进一步丰富国家的文化宝库。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还积极推动两国间的学术交流与民间往来,鼓励学者互访、学生留学,以及商人之间的贸易合作,力求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座座坚实的友谊之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共同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言归正传。
    面对诸葛亮的反对,金茂疑惑道:“孔明有何推荐?”
    诸葛亮毛遂自荐道:“臣愿当担此次粮食局重任!”
    这时,庞统跳出来反对道:“陛下,若是连诸葛孔明都能胜任,臣斗胆自荐!”
    很快一个个大臣全都跳出来毛遂自荐。
    “肃静!”金茂制止了闹剧。
    “既然诸位都有意愿,那么就每人交一篇策论上来,谁写得好,这个局长就交给谁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随即各自心中盘算开来。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关乎家族荣耀与朝中地位的一次较量。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不论是擅长文治的儒臣,还是精通实务的能吏,皆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地撰写策论,力求在字里行间展现出自己对粮食管理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方案。
    诸葛亮回到府中,夜深人静之时,他研墨铺纸,笔下生风,不仅分析了当前粮食储备的现状,还提出了“屯田制”与“水利兴修”并举的策略,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国力。他的策论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不乏细致入微的操作方案,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庞统亦不甘示弱,他则从市场调节与物流优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粮食流通网”的构想,旨在通过改进运输系统,减少损耗,并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供需,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庞统的策论充满了经济思维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敏锐洞察与务实精神。
    数日之后,一篇篇饱含心血与智慧的策论呈于金茂案前。他逐一审阅,每篇策论都各有千秋,让他难以抉择。最终,金茂决定召集朝中重臣,公开讨论这些策论,让群臣各抒己见,共同评估哪一份方案最为可行且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这场讨论不仅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对文化融合现象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不同的思想、策略在此交汇,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金茂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最终,金茂综合考量,选取了一个融合了诸葛亮与庞统等人精华的综合性方案,并任命诸葛亮为粮食局首任局长,同时成立专项小组,吸纳多位大臣的智慧,共同推进这一关乎民生大计的改革。(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