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可否 - 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变法不是请客吃饭,本来就是要动蛋糕的。
    嘉靖没指望能够和和气气的改变一切,也没指望不会有斗争和流血,还政于民,将法理赋予给百姓,是在刨士绅的根。
    士绅们肯定会使用残酷的手段镇压。
    士绅们没有把皇帝吊死,皇帝和百姓,就要把他们吊死。
    ……
    在孝陵,一般的祭祀都只是在享殿,因为再往后,就是阴阳的分割线了,跨过去不吉利,但嘉靖却没听劝阻,带着张执象过了洪门,进了“阴间”。
    跨过升仙桥,穿过明楼,来到宝顶。
    眼前这座山头,就是埋葬朱元璋的位置,真正的陵墓就在山中。
    “陛下要去地宫?”
    “不,上山看看,朕听说,山上有块碑。”
    宝顶山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是修了石阶的,两人安静登山,林间时不时有梅花鹿穿梭,漫山皆是松林。
    两人登顶,确是看到了一座石碑。
    石碑并不大,有些古旧,石碑前的基座上,也堆满了松针、落叶,嘉靖见了, 便从一旁折了根树枝, 开始扫落叶, 张执象也放下食盒,在一旁帮忙。
    待清扫完毕,才摆下祭品, 斟好祭酒。
    这才仔细看那碑文。
    石碑上有三段字体,居中的是洪武二十八年, 朱元璋亲自手书, 位于左侧的, 是永乐十八年,朱棣写的, 右侧的则是宣德八年,朱瞻基所写。
    不是后续皇帝没有写,而是后续皇帝根本就没有能来孝陵祭拜的。
    朱厚照可能想祭拜, 但到了南京屁股还没坐热, 就落水一次, 被强制送回京师, 路上再度落水,就“生病”了。
    历史上, 嘉靖南巡,也是想要来的。
    可终究没有跨过长江,只能去显陵祭拜父亲兴献王。
    如今。
    嘉靖却站在了孝陵, 站在了三代帝王刻字的石碑前方,终于改变了历史, 也终于见到了大明的真相。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写的是:“开国勋贵六十三家, 非因大案株连,受士绅引诱陷罪而死者数家。正直不改初心, 忠心于朕,能悯农者,共十一家,遭阴私手段,子孙断绝,不能护之,朕之过也。”
    “然。”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
    “吕本是他们的人,太子妃吕氏自然是他们的人,他们想让允炆当皇帝,想让我老朱家步入老赵家的后尘……朕,不会让他们如愿的。”
    “婆娘。”
    “等我给标儿报了仇,就来陪你。”
    看着朱元璋的留言,张执象和嘉靖都沉默了,果然,只有朱标是老农民朱重八的儿子,其他皇子,都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
    张执象感慨道:“洪武皇帝杀伐果断了一辈子,终究没忍心杀朱允炆。”
    嘉靖叹息:“毕竟是懿文太子的儿子,建文只需模仿懿文太子,让太祖在他身上看到几分影子,太祖毕竟已经老了,是没有办法痛下杀手的,而他们知道太祖不敢动手,就会肆无忌惮。”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便是他们的试探。”
    “一场科举,竟然北人无一人录取, 全部录取南人, 简直荒谬至极, 可就是这样的大案,太祖却只能将主犯刘三吾发配西北,反而是检举者张信被凌迟处死。”
    “这是太祖的手笔么?”
    “显然,自从蓝玉案之后,太祖已经提不动刀了。”
    “文官步步紧逼,武将们又何尝省心?”
    “懿文太子的长子朱雄英虽死,但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新的嫡长孙。文官要拥戴小皇帝,武将也要拥戴小皇帝。”
    “太祖能如何?”
    “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五子,还有晋王、燕王、周王在世,哪有传孙不传子的道理,更何况,燕王类太祖,能征善战。”
    “自来都说太祖是为建文才掀起的蓝玉案,其实错了。”
    “太祖真要想传位给孙儿,直接传位给朱允熥便好,蓝玉他们一万个支持,但这也代表着,新的小皇帝掌握不了朝政了。”
    “蓝玉案,处理武将,是为了给燕王扫清后路。”
    “只是不料。”
    “为了阻止太祖传位给燕王,那群文官居然如此不讲究的弑君政变,而建文一点帝王之术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当文官的傀儡,寒了武将的心。”
    “所谓靖难。”
    “哪里是什么皇室夺权,本质上,就是文臣武将之争。”
    “这场争端一直延续到土木堡,文官彻底获得胜利,勋贵从此失势。”
    作为大明天子,嘉靖对于一些事情,看得自然要更加透彻一些,越是看得明白,越是知晓大明皇室一直以来面对的敌人有多么难缠。
    也对英宗多了丝同情。
    因为,他和英宗上位的时候,所面临的局面都是一样的,上有太后压制,都是少年英主,镇服朝堂,但,朱祁镇败了,他还没有。
    他有国师,而英宗没有,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无怪乎英宗会败,毕竟连成祖都逃了。”张执象看着左边朱棣的留言,不由发出了一声叹息。
    朱棣是永乐十八年留言,而大明迁都就是那一年,他不能再留在应天了,而是带着整个朝廷迁往京师,以边军武力来保证自己的统治。
    朱棣所写为:“京营腐化,士绅异动,有借倭寇之名破都乱政之忧。孩儿不孝,唯迁都京师,以振朝纲。”
    “郑和数下西洋,已经找到线索。”
    “我大明之敌,不仅仅是士绅,还有一个埋藏极深,很可能延续了两千年的组织……历代兴衰,都有他们的影子。”
    “若不铲除他们,我大明恐也重蹈覆辙。”
    “父皇在天之灵,保佑孩儿。”
    看到朱棣这段话,张执象明白,朱棣已经注意到墨教了,这个秘密也被朱棣传了下去,但是看嘉靖的脸色,应该是失传了。
    因为,宣德八年,朱瞻基那段话已经说明了问题。
    “洪熙元年,丢安南。”
    “宣德二年,南征失败,丢安南而南洋半失。”
    “宣德五年,再下西洋,三宝太监欲重夺海权。”
    “宣德八年,郑和被害,丢旧港宣慰司,舰队受袭,王景弘携残部返回南京,不肖子孙朱瞻基丢失海权,败于敌手,愧对先祖!”
    那压抑的痛苦和绝望,在字里行间都能够透露出来。
    很显然。
    朱瞻基明白丢了海权,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朱瞻基已经无能为力了,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年三十八岁。
    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英宗时年,八岁。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