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 - 第363章 电渣重熔的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3章 电渣重熔的问题!
    陈康就知道,两拖拉机武器装备实在招摇过市,奈何他实在没别的办法运输。
    “步枪和子弹不要你的,迫击炮分六门,炮弹三个基数,等下我自己安排人来拉。”刘将军调侃道:“我可知道你有二十四门炮,不愧是咱们的前军工局负责人,居然能从老总手里搞来武器批条。”
    陈康嘴角无语:“……”
    合着详细数目已经泄露出去了。
    至于是谁泄露的,这还重要吗?
    官大一级压死人,面对老首长的打劫,陈康只能忍痛割爱,马列在上,整整六门迫击炮,这可是一个轻迫击炮连的主要装备。
    心痛到窒息。
    不过,看了看操场里严格操训的两千红四精锐老兵,陈康心里却又好受很多,以两千红四精锐作为基本盘,三八六旅的架子能够以最快速度搭建起来。
    最优秀的指战员,最好的武器,充裕的弹药,科学且先进的军事训练,以及未来的105毫米重型榴弹炮,陈康心中豪情万丈,双眼看向北方蔚蓝天空,目光深处满是火热,他已经想要见血了。
    “要是给我两万这样的部队,我敢他妈的直接反攻平津。”陈康喃喃自语。
    ……
    千年古都,西安。
    悠久而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随处可见,作为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帝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这里汉文化发源地,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现如今,西安已然成了支援抗战前线的重要枢纽,无数战略物资通过铁路线不断往来,运往前线。
    “嗡!”西安火车站内,一道嘹亮的汽笛声传出,白色蒸汽翻滚缭绕,一列火车徐徐停下。
    车门打开,无数乘客涌出,一身高级学者气质的徐瑾渊落在人群后面,待人流稍少,缓缓走出车厢,踏上这片只在报纸上了解过的北方土地。
    离开火车站,徐瑾渊叫了辆人力黄包车,安静欣赏西安这座古都的韵味和魅力。
    不久之后,人力黄包车来到目的地,稳稳停下。
    下车,付了钱,徐瑾渊转身面朝身前这座四合院形势的古典院落,牌匾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七贤庄。
    右侧,则悬挂一块白底红字的崭新竖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西安七贤庄,这是八路军位于西安的合法机构,想要进出根据地,必须先到这里办理相关手续。
    “终于要到了。”徐瑾渊双眼凝望着七贤庄三个字,内心微微一松,连续深呼吸几口气,右手取出怀里的信件,迈步迎向七贤庄大门处站立的八路军战士,告知来意。
    历时十余天时间,千里迢迢从广州赶到西安,如今,距离目的地只剩最后一步。
    凭借庄前鼎的介绍信,徐瑾渊顺利通过身份核实,接着在驻陕办事处同志的口中了解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居然是教授邀请学生名单之中第一个抵达西安的学生,其余同学尚未抵达,人数约莫二十多人。
    不经意间拿了个第一,这算是开了一个好兆头。
    办理所有的身份证件和登记信息,过完程序,徐瑾渊随后乘坐专车,在两名警卫员保护之下踏上前往根据地的道路。
    “延城,我来了。”徐瑾渊坐在颠簸的汽车内,双眼透过窗外眺望外界愈发原始的天地,眼中充满期待之色。
    工业救国!
    构建中华之完整工业体系!
    徐瑾渊不知道教授描述的两个目标能否实现,但他知道如果从今天开始努力,那么实现工业救国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点。
    “不出意外的话,子随和覃镌后天就到,真是期待我们重逢的时刻。”
    ……
    王家沟,这里距离柳树沟工业区大约二点五公里,环境普普通通,面积狭窄,临近延河,从外面看起来就是陕北地区最寻常不过的山沟,这里居住了十来户人家,以种田和打渔为生。
    作为军工局最高机密的重武器研究项目组,便坐落于这个普通山沟里。
    重武器研究项目组经过庄前鼎和余华的商议,最终确定采用临时的研究单位,内部分设105毫米榴弹炮分组,120毫米迫击炮分组,40毫米防空炮分组和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分组,各组之间不设保密隔离,高效互通,以便加快研究进度。
    人员职务方面,由于可用之才暂不超过一手之数,职务安排相当简单。
    105毫米榴弹炮分组:组长余华,副组长朱睿。
    120重迫击炮分组:组长林婉,副组长朱睿。
    40毫米防空炮分组:组长庄前鼎,副组长朱睿。
    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分组:组长李强。
    余华主要负责重炮项目这点没得说,所有重武器项目之中分量最重的就是105毫米榴弹炮,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
    林婉鉴于之前协助60毫米迫击炮项目研发工作,且具备优秀知识储备和科研素养,加之120毫米重迫击炮技术难度不算太高,所以安排了组长职务。
    庄教授任40毫米防空炮没问题,原因很简单,这款重武器的技术难度和含金量,仅次于105毫米重炮。
    而局长李强在苏联学习期间深入学习过武器装备制造,对机枪较为了解,由此担任大口径机枪分组负责人职务。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朱睿,作为新人的朱睿,直接在三个重武器分组挂名任副组长,一是因为缺人,二是朱睿硬实力摆在那里,作为苏联炮兵学校双料第一,朱睿对各类火炮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性能,还是结构。
    至于原本隶属最高科学技术小组的炮神赵章成,则光荣‘退役’,不久前接到上级调令,离开最高科技组,前往总部特务团任职。
    对赵章成而言,能够顺利完成60毫米迫击炮的研发工作已经实属难得,以他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无法抗起重武器项目的担子。
    这是客观情况。
    荣耀退场,这是最好的结果,有了最高科技组的履历,赵章成日后也能走的更远。
    一号窑洞办公室里,电灯释放出明亮的光芒。
    余华端坐于办公桌前,面容认真而专注,脑海之中正在思考关于电渣重熔的问题,基于客观事实情况,电渣重熔冶金工艺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方面——构建高效熔渣系统,另外一个则是电力供应问题。
    放在后世的话,这两个问题压根就不是问题。
    前者暂且不谈,毕竟站在工作原理角度电渣重熔技术与电焊机没有区别,高效熔渣系统的核心在于渣料配方。
    唯独后者,余华仔细计算,如果要满足1.5吨级电渣重熔炉的电力需求,柳树沟工业区需要停工停产,必须调集所有柴油发电机组,才能满足这台耗电巨兽的胃口。
    莫得办法,在小型火电站没有竣工发电之前,只能采用这样不算办法的办法,使用电渣重熔工艺。
    坏消息,必须停工停产才能用。
    好消息,勉强可以满足需求。
    “电极钢种采用合金钢,渣料配方的话,我记得需要采用以氟为主的渣系,氧化铝和氟化钙这对组合应该没问题,炉体结构采用单柱式设计,双柱式电渣重熔炉好归好,但过于复杂,且电力需求猛增,不适合。好了,暂时就这些,开始验证,尽快敲定初始设计。”
    余华思索一番,随后开启思维计算机,针对单柱式电渣重熔炉的设计开始高速运转,进行繁琐且严谨的科学计算,进行验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余华不用费尽心思去折腾电渣重熔堪称绝密的渣料配方,不过,既然搞科学研究,那就必须保持严谨态度。
    推演,计算,验证。
    一组组重要数据相继出炉。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